最近終於有空跟少年時代的朋友們一起吃飯。
當少年進入中年,我們這群「數據機時代」長大,第一批網路時代的家長,當然也意識到:AI 就像當年的網際網路,將會大幅改變未來 5–10 年的生活、工作,以致方方面面。
數據機時代的我們,體驗過網路的無遠弗屆。很快就發現:死記硬背不再是成功途徑。
我們跌跌撞撞練過思維、心理、哲學、商業、行銷、程式……才苟活至今。
那現在 AI 時代呢?
家長們一方面感受到 AI 將顛覆世界,但我們的學校仍然在「寫程式」、「考歷史」。
這不能怪學校,體制總有慣性。
但問題是——我們能夠引導孩子什麼?
其實,我們遇到的,正是我們父母那代的困境。
他們手上掌握的,是已成事實的經驗;
我們也知道未來在變,但怎麼讓孩子跟上,總是心裡慌張。
超級智能時代已經到來
無獨有偶,我最近聽到「得到」萬維剛的新書推廣-人比AI兇,有提出了一些解法,以下我引述他的說法。
2025 年 7 月,澳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
全球 110 國、630 位高中天才,兩天決勝負。
這比賽不是比誰背得快,而是看誰能在 4.5 小時裡,用創造力殺出解題方案。
震撼的是——OpenAI 和 Google 的兩個 AI 也參賽,還硬生生考過「金牌線」。
要知道,才一年前,Google DeepMind 的 AlphaGeometry 還只能在幾何題上拿「銀牌」。
短短一年,通用大模型就衝上金牌,而且它們不是專為數學設計,卻什麼都能做,數學只是「順帶」。
AI 的進展,已經在全面超車
ARC-AGI:AI 解開了原本「特別設計來難倒 AI」的圖形推理題。
Codeforces:o3 的程式競賽成績,壓過 99% 的人類選手。
醫療測試:主流大模型的診斷準確率,全面超越人類醫生。
很可能有生之年之內,AI將會對世界作出如下改變: 它會解決一些已經困擾人類科學家很多年的問題; 它會做出一系列諾貝爾獎級別,甚至顛覆科學範式的重大科學發現; 它會接管所有繁重、無聊和危險的勞動; 它會治愈一切疾病; 它會解決長壽問題,以至於只要你能活到2045年,你就能活到2100年; 它會讓物質極大豐富,它讓全世界實現富足……
AI 是天神級的力量。要麼你學會共生,要麼你被淘汰。
關於 AI,我們必須接受兩個現實
1.AI正在變得普及,還很廉價。
今天只要你會操作手機,就能免費接觸到不錯的模型。
簡單說,人類直到目前為止大學教育的所有內容,花費那麽多時間和金錢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的技能,2025年水平的主流AI都已經會做了,而且可以免費幫你做。
OpenAI的前任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科弗(Ilya Sutskever)早在2023年就說過這句話:“如果你把智力看得高於其他人類品質,你將會過得很糟糕。”
2.以前你認為不是智能問題的問題,其實是智能問題。
情商?共情?談判?AI 已經展現比大多數心理醫師更懂人的水準。
創造力?靈感?AI 生成研究想法和商業點子,超過人類平均。
審美?風格?個性?它都能跑在前面。
說到底,這些全是「智能問題」。而智能問題,AI 終究會比人類做得好。
我們靠什麽不可替代
我們有「意識」,有連貫的自我敘事。
我們的「想要」無法預測。
我們會死,所以我們的每一刻都珍貴。
我們必須與他人共處。智慧,不只是最優解,而是取捨、合作與格局。
AI 可以輔助,但不能取代。發起點還是人。
我們該培養的是什麼?

這不是單純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這一代人、甚至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功課。
1. 微決策:AI 無法取代的瞬間判斷
AI 能算出最優解,但生活不是數學題。
夜市裡,手上只有 100 元,要買雞排還是章魚燒?
捷運尖峰時刻,是擠爆的直達,還是繞遠能坐下的支線?
這些瞬間的判斷沒有標準答案,卻形塑了我們的價值觀與行動。
練習微決策,就是練習在不確定中「先選一個方向」,找出永遠有退路的決策方案。
2. 自主性:敢跳出框架,敢搶第一步
AI 再快,也需要「問題」先被提出。如果我們只等指令、怕犯錯,那輸定了。
校園專題,很多學生只做到老師要求的最低限度,但真正有自主性的人會多跑訪問,把資料做得更完整。
公司專案,普通員工只是完成交辦,但有人會提前找到流程漏洞,提出改法。
自主性,就是敢先走一步。
誰先走,誰就有主導權。
3. 稀缺資源:懂得抓住 AI 無法複製的價值
AI 可以無限複製,但世界上有些東西,永遠稀缺。
土地——台北蛋黃區的房子,AI 造不出來。
信任——社區藥局、巷口咖啡店能活下來,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顧客信得過。
時間——五月天演唱會的票,你再多 AI 幫手,也要自己花時間搶。
懂得稀缺資源的人,才會知道自己該把心力放在哪裡。
我們這一代人最常做的,就是把自己推向「看似安全」的選項——補習、考證照、練技能。
但在超級AI時代,這些「安全」正快速變成「無效」。
也許我們要練的,是:
現場判斷力(微決策)
主動出擊力(自主性)
抓稀缺的眼光(資源感)
這些是 AI 永遠學不會的。
AI 再兇,人更兇。
未來比的,不是誰算得快,而是誰判斷得準、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