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密集面試,當然也不免俗地會看各種面試相關的「心得」、「經驗」、「分享」或「秘笈」。這種文章的來源很多,各人力銀行啊,或是Google搜尋關鍵字,都有很多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有些比較偏向基本禮儀,或人際往來方面的,確實值得參考;但有些就覺得作者在掛羊頭賣狗肉,內容意有所指。
建議看完以後自行分析,保留對自己有用的並實際運用,跟自己狀況不符合的,看過心裡有底就好,不一定非得照做不可。
值得參考的就類似「守時」、「穿著合宜」、「應對得體」、...,就不再多提。
面試時最該詢問的幾個問題:工時、薪水、請假、排休、...,避而不談的理由,「面試不要談薪資、獎金、休假等個人問題。」,不談這個談什麼?今天絕大多數人工作的主要目標就是薪資,自然會去評估,工時、工資、請假、休假等條件,是否符合心理預期。若符合當然皆大歡喜,求才、求職各取所需。若不符合就好聚好散,各自尋求新對象不是很好。幹嘛非得把人騙進來,才發現雙方根本不適合,浪費彼此的時間和心力,分手時還不忘互嗆對方:「爛草莓」、「慣老闆」。
前兩天在IG上看到個「離岸平台」徵才的影片,片中也直接說,工作環境有一定風險存在的情況下,為什麼要來這工作?因為月薪折合台幣約36.4萬元,還供餐供宿,假設影片可信的話,供餐的等級看起來像餐廳Buffet,住的話則是單人海景套房。
不可否認,確實有些人是來做身體健康和交朋友的,因此不太在意薪資和福利等待遇,過得去就好,但這種類型的員工,反倒要格外留意,是否符合公司用人需求。
要吸引合適的人願意報到,而不是錄取願意報到的人。
九月份報到的新進同仁,一進來就說明年三月或四月會離職,五月開始做出國留學的事前準備,來工作只是來打發時間,不想整天無所事事。
- 優勢:個人能力底子好,可以期待快速成為戰力。
- 劣勢:有工作動力不足的風險。
任職六個月呢,樂觀的看法叫做還有六個月,悲觀的看法叫做只有六個月。
實際運用就很看主管帶人和用人的功力,搞得定的話,獲得一個工作能力在水準之上的短期戰力;搞不定的話,一個配合度低又不服管教的人,很可能讓整個團隊崩潰。
沒錯,用香蕉只請得到猴子,但既然不滿意,為什麼要報到?或報到後,才發現實際與想像不同,為什麼不離職?很有趣的做法。
面試時,能力及應對皆相當優秀的求職者表示,對工作很感興趣,但因前工作仍在職,約需15天後才能報到,詢問是否能保留職缺?
照實回答,因現缺,會希望找到可立即上班的人員,無法保證可保留職缺。
求職者回去考慮後,晚上直接來電表明強烈就職意願,表示若明天搞定原工作,後天就來報到,這樣是否確保錄取?
沒記錯的話,該員年資已經超過11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