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銀行辦事時,看到一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孩子前來開戶。但行員卻表示,未成年子女開戶需父親到場,否則必須附上父親的同意書。
媽媽當場傻眼,因為她表示昨天已經打電話來詢問過,當時行員說只要帶父親的身分證與印章即可。當行員問她:「請問妳知道昨天接電話的行員是誰嗎?」 她回答:「我不知道名字。」
行員則表示會「轉達窗口加強教育訓練」,但也堅持銀行作業流程不能更改。 這時媽媽開始情緒激動,一邊打電話給先生,一邊故意提高音量說:「銀行就是白癡!」 我辦完手續後先行離開,但這段過程讓我不禁思考: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麼處理?又該如何預防?
如果我是那位媽媽:先冷靜下來
其實我曾經也遇過類似的情況,先打電話詢問過,但仍跑了三趟戶政事務所: 第一趟沒說要印章,第二趟印章款式不合,第三趟才完成。
那時的我沒有怪罪櫃台人員,因為我知道責怪對方也無濟於事。 我還是得回來處理,有可能回來仍是他處理,情緒失控反而讓彼此難堪。
這讓我學到一件事:就算事前打了電話確認,也要自己再上網查詢,做雙重驗證。 因為行員不一定對所有規定熟悉,自己多確認來避免資訊落差。
如果我是行員:理解 + 補救
若我是那位行員,我會採取這三個步驟:
1. 先同理對方的感受
「我了解您真的很困擾,特別是事先打來確認過卻發現資訊不一致,這樣的確讓人很挫折。真的很抱歉讓您白跑一趟。」
2. 提供解方,而非冷漠地說「不行」
「根據金管會規定,未成年開戶需要父母雙方或提供同意書。我可以幫您查詢昨天是誰接的電話,並記錄此案例,讓我們內部能進一步優化溝通。」
3. 補救與預約服務
如果真的還要再跑一趟,我會這麼做:
- 協助預約下一次辦理,減少等候時間。
- 若是內部資訊錯誤,也讓她知道我們有「反省與改進機制」。
這件事其實是很好的內部溝通與制度優化的切入點,處理得宜不只能安撫媽媽,還能讓行員學習如何將衝突轉為理解,讓品牌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