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隨意點開一支關於 AI工具應用 的 YouTube 影片。影片內容透過數據說明AI進展飛快,並強調:「如果在不開始學,終將被市場淘汰!」
當下我心裡開始自省,覺得是不是自己落後了?是不是該立刻開始學習? 但影片看到最後,Youtuber為了解決大家的擔憂,販賣一系列「AI課程」。再往下翻留言,才恍然大悟:這就是一種「販售焦慮」。
一、什麼是「販售焦慮」?
「販售焦慮」是一種心理行銷策略,透過強調危機、製造恐懼,讓人產生「如果不立刻採取行動,就會失去機會」的緊迫感。 這常見於:- 課程銷售(不學你就會被淘汰)
- 投資理財(不買你就錯過財富自由)
- 健康產業(不吃你就會危害身體)
它的本質並不是單純提供資訊,而是放大人心中的 不安全感,進而引導購買行為。
二、為什麼我們會中招?
人會掉入「販售焦慮」的陷阱,往往與心理機制有關:
- 害怕錯過 (FOMO):擔心別人比自己更早掌握機會。
- 生存本能:聽到「淘汰」、「落後」、「失敗」等字眼,大腦會自然啟動防禦反應。
- 資訊不對稱:對陌生領域缺乏掌握時,更容易相信「危言聳聽」的說法。
在我的例子中,AI 的確進展飛快,但那一刻的焦慮,卻更多來自影片的語氣與鋪排,而不是事實本身。
三、我們該如何應對「販售焦慮」?
- 停下來問自己:這是真的需要,還是被嚇到? 若只是因為害怕落後而衝動消費,那很可能只是被情緒推動。
- 檢視資訊來源:他最後要賣你什麼? 如果一個人一直強調「你會失敗」、「你會被淘汰」,最後卻端出一個商品,八成就是焦慮行銷。
- 建立長期學習心態,而非追逐潮流 學習 AI 或任何技能,都應該出於真正的興趣與需求,而不是短暫的恐慌。
- 培養資訊判斷力 看見「危機感」的訊息時,先冷靜思考:這是事實?還是話術?
結語:不要讓焦慮決定你的選擇
焦慮,本身是正常的情緒。但當它被「商品化」,變成一種操縱人心的手段時,我們就必須提高警覺。 AI 的確是未來的趨勢,但學習與成長從來不該是被恐懼推動的,而是來自 自主、好奇心與長遠規劃。 與其被販售焦慮綁架,不如問自己:「這是否真的符合我的需求?」這樣,我們才能不慌不忙,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