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自2025年初以來的政治局勢,台灣經歷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八個月。從最初的穩健施政,到立法院的預算混戰、地方罷免風潮,再到726與823的連番挫敗,國政似乎陷入了空轉。這段經歷無疑是一場「高開低走」的政治戲劇,也成為社會大眾口中反覆提及的「慘痛教訓」。

然而,政治從來不是單純的輸贏題,而是一門不斷修正、試錯與累積的學問。重要的並非在於失敗的責任究竟落在誰身上,而是如何在錯誤之後找到翻轉的可能,讓國政不再荒廢。
一、數據化治理的必要
這段期間最明顯的問題,在於執政者未能及早洞察政治風險。罷免行動的動能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有跡可循。只是當局對數據的敏感度不足,導致誤判層出不窮。企業界早已將「數據」視為資源,任何重大決策都離不開數據支撐。反觀政治場域,若仍停留在經驗判斷與人脈推估,難免陷入盲點。或許,這正是未來可以補強的地方:建立專責的數據決策單位,持續監測輿情、投票結構與政策接受度,避免再度錯失先機。
二、國會關係的再設計
在「朝小野大」的格局下,行政與立法的磨合本就困難。但若缺乏制度化的協商平台,政策幾乎註定步步維艱。過去幾個月的預算爭議,讓社會看見了政治惡鬥如何直接消耗施政能量。相互尊重是最重要,這樣才能坦誠溝通。
或許,參考聯合政府的運作模式,透過固定的跨黨派協商機制,反而能降低衝突成本。畢竟,治理不是一場短期的政黨比拚,而是一項需要持續共識的公共工程。
三、政策需要「敘事」
關稅談判的爭議,凸顯出另一個隱憂:政策即便有實質內容,若無法被社會理解,便很容易被誤解甚至被反向操作。過去八個月,政府在政策傳播上的遲緩與失衡,使得許多努力成果未能被看見。該說的時候要說,不要等逼急了再說。
像對美關稅20%,被公布後,趕緊說,這是"暫定",安撫民心,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實就是永遠的暫定。20%,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心理預期,廠商很難事先準備。多溝通,自然知道大家關心的是什麼。甚至直接帶著相關廠商代表,去跟美國溝通,讓美國了解台灣政府的壓力。想想,部會帶著豬農,去跟美國開會,光是一張豬農跟美國政府一起開會的照片,有多少故事可以講。是不是很有畫面感。
這提醒我們,政策除了制定與執行,還需要清晰的「敘事」。如何將複雜的制度化繁為簡,如何用人民聽得懂的語言說明取捨背後的邏輯,都是未來不可忽視的課題。
四、從守勢到主動
過去幾個月,執政者似乎陷入了「守勢思維」:遇到挑戰時選擇拖延、爭議出現時選擇和稀泥,最終不僅無法化解矛盾,反而讓社會疑慮加深。
AI時代是不等人的,從AIT的動作就可以感受,政府既然很難操作,那就放大膽操作,譬如找國民黨的人來做國防部長或副部長。既然在野政黨要刪國防預算,那就換你當,讓你知道無米之炊的難處。這樣是不是耳目一新?同時也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感覺,執政還是需要有一些手法的。不是這職位要分給誰的問題。是誰解決這部會的當前問題。看看川普是怎麼做的。
真正的治理需要勇於提出明確的價值立場。無論是能源、居住還是勞動,政府若能清楚告訴人民「為什麼要做」、「怎麼做」、「什麼時候會看到成果」,即便過程艱辛,至少能換得社會的理解。模糊往往不能帶來和諧,反而可能加速信任的流失。
五、與社會直接對話
大罷免運動的出現,讓人再次看見群眾動員的力量。這提醒了執政者:政治並非只在政黨之間展開,更在於與社會的互動。
倘若政府的重心只放在國會協商或派系平衡,便會與基層的真實感受逐漸脫節。未來若能透過更多社區對話、產業座談,甚至數位平台的即時交流,讓人民感受到「被傾聽」,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修補信任的缺口。
現在南部的民調滿意度低到可怕的地步,這是警鐘。必須多溝通,少做拿茶倒水的事,而是直接到人民的痛點。說了,答應了,就要做到。人民自然會欣賞你。
六、領導風格的調整
所有的改變,最終仍取決於領導者本身。社會普遍對賴清德的期待,不僅僅是一位穩健的行政總裁,更是一位能在困局中展現魄力的領導者。
這需要在關鍵時刻果斷表態,在挫敗之後立即重整團隊,在黨政之間建立橋樑,而非僅僅充當調停者。危機之中,往往更能檢驗一個領導者的高度與勇氣。
領導領導,帶領人民到更好的生活。賴17條,能獲的讚賞。關稅當然也能讓美國滿意,讓國人滿意。如果是我,我帶領10個不同產業的代表一起去談關稅,10個代表、10個面向、10句話。不用我說話,就夠美國代表喝一壺的。
七、三個重建方向
若要翻轉當前困局,或許可以從三個面向著手:
- 經濟優先:集中火力解決人民最直接的痛點——物價、就業、居住。
- 制度改革:推動國會協商制度化,檢討選罷制度,降低政治惡鬥成本。
- 國際連結:在不確定的區域局勢中,維持穩定外交與安全,展現台灣的能見度。
這三個方向若能逐步落實,便可能為國政重新注入動能。
心語:困局未必是絕局
這八個月的荒廢,的確是歷史難以忽視的一頁。但歷史從不僅止於記錄錯誤,它同時也提供了學習與修正的契機。
726與823或許被視為挫敗的象徵,但它們也可能是轉折的起點。重點不在於失敗本身,而在於是否願意誠實檢討、及時修正。如果能從中汲取養分,重建數據化治理、制度化協商與有效的政策敘事,那麼這段空轉的八個月,或許仍能成為通往重生的必要代價。
人民期待的不是一個沉迷於算計的政府,而是一個能真正改善生活的執政團隊。困局並非絕局,關鍵在於領導者是否有勇氣跨出那一步。
AI時代,變是必然的硬道理,不但要變,還要變得比大家更早,更快。一旦掌握變的節奏,是所有人圍繞著你轉。提高視野,多溝通。而不是等事情砸像自己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