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賴清德自上任以來尚稱平順,直到2025的的八個月,可以說是一場「高開低走」的政治悲劇。從最初的穩健施政,到後來立法院的預算混戰、罷免風潮四起、政策推進處處受阻,最終在7月26與8月23的連環挫敗後,民進黨整體聲望跌落谷底。這八個月不只是政治失分,更是國政的空轉,浪費了台灣寶貴的時間。

一、從「可圈可點」到「舉步維艱」
賴清德剛上台時,社會期待值其實不低。延續蔡英文留下的國際格局與安全基礎,他只要穩健維持兩岸平衡,並處理好民生經濟,便能獲得人民的認同。然而,國內政局的惡化卻來得比預期快。
1月,立法院的亂刪預算開啟了惡鬥模式。國會少數的民進黨面對在野陣營的夾擊,顯得手足無措,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重大政策計畫被刪得七零八落。這不僅讓施政推動困難,更讓社會產生「政府無能」的直觀印象。二、罷免風潮的誤判
2月起,地方開始出現罷免聲音。民進黨原以為罷免難度高,門檻難過,因而採取冷處理。這是關鍵性的戰略錯誤。
罷免是否能成功,本就不是單純的算術題,而是「動員力」與「社會氛圍」的綜合體現。民進黨未能掌握數據,更未能預測在野黨將罷免行動包裝成「全民表態」,引發的社會情緒外溢。這場政治戰役,本可以透過早期布局、掌握社群輿情與投票結構來降低風險,但黨團與政府卻沒有真正下去研究。
企業界的人都知道「數據就是資源」。一個大型商業決策若沒有數據支撐,失敗幾乎是必然。民進黨卻在這場關乎政權安危的博弈中,沒有數據專業的中樞單位,僅靠傳統政治直覺與區域人脈來判斷,結果就是誤判接連發生。
三、政策推進的空耗
3月「賴17條」獲得廣泛關注,民調來到最高、但關稅爭取談判等事件,表面上看是施政努力的一環,但卻因為國會無法協調,反而造成更多社會紛擾。政策宣傳不足、輿論解釋失敗,使得好不容易談下的成果被稀釋,甚至反過來被對手操作成「政府無能」。
這些事件不斷累積,讓民進黨內部陷入防守心態,從「治理國家」逐漸變成「守住局面」和稀泥。人民看到的不是政府積極推動改革,而是政黨每天在政治算計中掙扎。而這種和稀泥的心態,導致好的局面帶來壞的轉折。
四、大罷免的幻覺與慘痛的現實
大罷免表面上是聲勢浩大的「民主運動」,民進黨以為可以擺脫朝小野大的局面,所以大罷免大成功,朗朗上口。民進黨誤以為可以翻轉國會,來個完全執政。只是這幻覺來得太站,教訓來得太重。結果7月26與8月23的兩場投票,完全顛覆了這個假設。
罷免不但成功,更在社會心理上造成「政府全面潰敗」的氛圍。對手因而更加士氣高昂,社會對執政者的信任則急遽流失。
這八個月,從年初的鬥爭開端,到夏季的連番失敗,台灣的國政幾乎處於「空轉」。許多急需推動的建設停擺,社會資源耗在政治廝殺,人民對未來的信心隨之下滑。
五、責任該由誰承擔?
這筆帳,毫無疑問要算在民進黨身上。作為執政黨,未能有效掌握數據、缺乏整合策略、沒有預警系統,導致錯誤一路累積。
更進一步說,所有的成敗必然要算在總統賴清德身上。身為最高領導人,他的角色不僅是行政總裁,更是黨內整合者與策略制定者。如果黨團缺乏專業,他必須建立。如果幕僚缺少數據,他必須補足。如果政策推進受阻,他必須主動協調。 然而,八個月過去,我們看到的卻是「消極應對」多於「積極領導」。
六、這事真的那麼難嗎?
其實不難。罷免門檻如何、投票動員可能性如何、社會情緒流向如何,這些都可以透過數據、模型與輿情追蹤來預測。商界早就明白數據的重要性,但民進黨卻似乎還停留在「人情政治」與「傳統經驗」的階段。
結果就是一連串本可避免的失敗,導致國家荒廢八個月,人民徒增焦慮與不安。
七、慘痛教訓,能否翻身?
726、823之敗,對民進黨而言是徹底的警鐘。政黨若不正視數據化決策、組織專業化、國會協商的長期布局,那麼未來只會有更多的挫敗。
台灣人民需要的不是一個每天陷於選戰算計的政府,而是一個能真正推動國政的執政團隊。
心語
八個月,對國家發展來說不算短。這段時間被浪費在政治惡鬥與戰略誤判之中,確實是一個慘痛教訓。民進黨若不徹底檢討,賴清德若不展現真正的領導力,未來的挑戰只會更大。
而這八個月的空轉,歷史將記錄為「荒廢的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