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節自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的事例,諷諫齊王應公開廣納諫言,避免不小心遭受蒙蔽,而此舉也順利帶動齊國的強盛。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鄒忌善於反思、過人的言詞技巧,與齊王開闊的胸襟。
而本文的寫作特色有二
1.善用排比、層遞句法,層層推進,層次井然。
當我們要說明或舉例一個範圍相似的概念,透過排比+層遞的表達手法,可以讓調理更為清晰。
2.善用事件「譬喻」說理
本文的一大亮點是鄒忌委婉善用與徐公比美的故事為喻,讓齊王欣然接受諫言。展現只要巧妙地用對方法,忠言也不必然逆耳。
(鄒忌諷棋王納諫)(又名(鄒忌比美))的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策》非為一人一地一時之作,為西漢劉向整理編訂整理而成,記載春秋之後至楚漢之間,戰國策士、縱橫家活動於各國之間言談與謀劃之事,也帶動寫下戰國群雄成敗興亡之史,屬於國別史。
《戰國策》語言生動,在有限的篇幅中靈活展現人物特色,司馬遷做史記時,便已多內容參考於此。同時《戰國策》有一大特色是善用譬喻與寓言說理,強化說服力,並令受諫者更容易接受。
這些寓言故事有很多流傳至今,成為我們日常溝通與文化的一部份。
如:亡羊補牢、狐假狐威、鷸蚌相爭、曾參殺人、畫蛇添足、驚弓之鳥、驥遇伯樂,都是我們耳熟能詳,同時出自《戰國策》寓言典故。
透過寓言故事或譬喻說理,其本身都是源於人際中微妙的相處關係,透過恰當的寓言或故事比喻,不僅能更巧妙傳達觀點,也更能在避免他人反感的情況下,表達建議。下次苦思不知如何開口時,不妨讀幾篇戰國策或寓言故事,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喔!
感謝每一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