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北的田埂邊,我記錄的不只是農作的生長週期,而是語言的凋零軌跡。

詞彙的貧瘠|語言工具箱的空洞化 某天,一位國中生來田裡幫忙除草。我問他最近心情如何,他只回我:「就…很悶啦,整個爆炸。」我追問:「是什麼讓你悶?」他沉默了一下,然後說:「不知道欸,就是…很煩。」 這不是他不願意說,而是他找不到詞彙來描繪自己的情緒。語言的工具箱裡,只剩下幾個模糊的情緒代碼,像是「爆炸」、「低潮」、「不行了」。這些詞像是速食語言,快速但無法滋養。
議題的失焦|演算法下的公共冷場 在社區會議上,有居民提出:「為什麼最近公園的樹被砍了?誰決定的?」但這個問題在LINE群組裡完全沒有討論,反而大家都在轉貼某網紅的直播片段,討論他最近的感情風波。 真正影響生活的議題,因為「不夠吸睛」、「沒有流量」,被演算法判定為不值得推播。公共空間的語言,逐漸被娛樂化、情緒化的內容取代。社區的真實,被社群的熱度掩蓋。思考的腳本化|語言的預設立場 某次在田間休息時,聽到兩位農友在聊新聞。一人說:「你看那個抗議的學生,根本被煽動。」另一人立刻回:「你就是藍的啦,根本不懂年輕人。」 事件還沒釐清,立場已經先行。語言不再是理解的工具,而是分類的武器。我們不再問「發生了什麼」,而是急著問「你是哪邊的」。這種語言的腳本化,讓思考失去了彈性,也讓對話失去了可能。
教育現場的語言斷層|語言的代謝停滯 在一次國小語文課的田野觀察中,老師請學生寫一篇「我最感動的一次經驗」。結果大多數學生寫的是「我拿到禮物」、「我考試得獎」,語言平板、情感單薄。 老師感嘆:「他們不是沒有感動,而是不知道怎麼寫出來。」語言的教育,已經不再是培養表達力,而是訓練標準答案。語言的代謝停滯,讓孩子的情感無法被翻譯成文字。
社群平台的語言複製|語言的去人格化 在Facebook社團裡,一篇關於農地徵收的文章底下,留言清一色是:「太誇張了」、「政府好爛」、「支持你加油」。這些語言看似支持,卻像是複製貼上的模板,缺乏具體內容與真實情感。 語言成了社群的儀式性動作,而不是思考的延伸。我們用語言表態,但不再用語言理解。
這些例子不是為了批判個人,而是揭示一種集體性的語言退化現象。它發生在田埂邊、教室裡、社群平台上、家庭群組中。語言的枯萎,不是因為我們不會說話,而是我們的語言環境,正在悄悄地剝奪我們說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