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大多數語言,中文、英文、日文......,這些稱為自然語,也就是並非任何人有意設計,而是隨著發展自然形成如今的樣貌。
以此來看,我這幾篇在數落一些語詞的用法,無疑是毫無意義的行為,是嗎?
前面三篇處裡的其實就是同一個問題,語詞的內涵是需要檢視過,還是跟著大眾的用法就好?
這篇算是為這個問題下一個我個人的結論。
大眾的用法就是正確的用法,我其實想到一個類比。
在股市中有一種說法是「市場是對的」,不管誰覺得接下來要漲、要跌、哪間公司被低估、或是哪個題材就是泡沫,分析再多,終究市場的走向才是真理。
這句話認真說,長期來看是對的,漲過頭的終究會收斂;被低估的也遲早有一天被看見。
但是短期上來看,股價漲跌跟公司實際的價值之間,並不是絕對的相關,如今最火熱的AI相關類股,早就漲過頭,能維持在現在的高檔也是投資者情緒高昂。
回到語言上,因為眾人都在使用的語詞,或許可以稱為流行用語,就像是短線上的熱門標的,如果真的好用,持續著不斷被人使用,遲早會成為正確的用法,而要是不好用,多半一段時間就會被人遺忘了吧。
雖然是說持續被使用著,遲早會成為正確的用法。
但或許「時代不一樣啦,」有些情境下的用法,我終究還是難以習慣。
後面提幾個,很大程度左右現代語言用法的情境脈絡。
溝通手段中口語是一類、書寫是另一類,而自從即時通訊出現以來,改變書寫及言談的風格分際。
「活出語言來」一書,一個小節中提及關於即時通訊的研究,相比於書寫,即時通訊的風格更接近聊天。
這邊的研究來自於較早期的數據(2009年),內容似乎有些過時了。
但單以,更在乎表意性,接近聊天的風格來看。
在像是line的使用習慣上,訊息是一行一行的發送,而不是整理好的整篇送出,又或者沒在選字的習慣。
這些更像是即時交談下,當下想法的輸出,而非是經過檢視的文字,要是需要檢視,往往也跟不上即時聊天的節奏速度。
影音時代的來臨,一些沒有根據,但我個人覺得有點相關的現象。
近年的文字風格中,有一些以諧音為主的新詞,雀食、母湯......,諧音梗絕對不是因為影片盛行後才出現的。
但其中一個因素,有很多這樣的造詞,要是不在影片中聽到,單純看文字的理解速度可能要慢上一截。
而以油土伯這樣影音創作,或許更容易產生這樣的諧音梗。
這就是另一個因素了。
所有人都知道的現代文字獄,社群平台以及中國共產黨。
本來沒有預計談到的,但是寫完後發現,2動畫不是動漫中的舉例,走心、科普這些都是中國流行語,這才意識到這個巨大因素。
各種為了迴避審查的技巧,像是刻意不使用敏感字,而發展出中國口國、殺人口人,諸如此類。
就像上一節說的,在影音創作上,這並不會造成理解困難,反而可能是某種趣味。
但是在更進一步的迴避,用上隱喻,或是現在讓人難以分辨意圖的反串,讓人很難直接看出當事人想表達什麼。
確實對岸需要這樣的作法,我們有言論自由,不需要模仿或自我閹割阿。
我在這幾篇中數落的現象,在多數人眼中或許根本不是件事,反而是我個人經常因為在意如何措辭,反而跟不上話題。
比起用詞正確,內容是否說到心坎裡,是否感受到他人情緒,這才是日常交流的重點,普通人聊天很多毛病,但不就只是聊天,至於更公共的情境......,算了打住。
注重定義會聽不懂人話,注重感受則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