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確實長久以來比國民黨更關注性別議題,婦女新知的創立也與他們有關,從蔡英文開始到賴清德,甚至也承諾內閣要有一定比例的女性閣員,不過不管是蔡政府還是賴政府,整個內閣就是一個 sausage party ,男上加男。這時竟然還有一些「台派」跳出來護航,甚至還有「選能力不選性別」的說法,這說法其實是個假議題,因為能力也許無關性別,但能力的認定與展現,絕對與性別有關。
根據飽妮所說,大正時代正是新舊觀念交接的時代,因此女性開始接受教育,不過社會對他們的期待,無論是性別角色或是特質的期待,依舊沒有太大改變,他們仍被期待要當個媽媽,或是個性應該溫柔貼心,不可以有太多情緒,甚至也不能太有能力、特立獨行,否則就要被塞住嘴巴、關在箱子裡,只有在能夠幫助到男性時才能出來(禰豆子),這點飾演過《哈利波特》妙麗的艾瑪・華森(Emma Watson)早就在聯合國演講裡提過,我也曾於〈這社會不相信女人說的話 〉談到這點。

木棉花
來到21世紀,性別早已平權許多,但這不代表性別平權已經完成。直到現在,女性還是活在雙重約束之下,既要有自主性,又不能太強勢,要有流動的情緒,能夠流淚示弱、微笑示人,但又不能太過吸引(男)人,不要太過情緒化,又不能冷靜到讓人以為薄情冷血。因此雖然女性的工作和人生選擇已經比20世紀甚至以前更多,但在特質展現上,還是非常受限,這也是一直以來,性別的框架無法再更多元的原因之一。
女生如果從事的是照顧、清掃方面的工作,或許不太會產生什麼爭議。但若是進到職場、商場甚至政界、戰場等原本被視為男人(公眾/公共)領域裡,就必須要模仿男人,包含服裝(西裝褲),包含談吐和特質展現,但展現出跟男生相似的特質,又很有可能招致討厭,被批評太過強勢、難相處。若是進入這些場域的女性展現的是一般認為的女性特質,例如比較直覺、感性、優柔寡斷、婆婆媽媽、沒有效率、感情用事、溫柔、照顧到家庭,又會被當作是女性不適合從政從商的證據(參考〈民眾之敵的性別政治 〉)

網路
但其實不是只有理性中立才是政商界可以運作的規則,也不是只有拿槍砲才能上戰場(在現代形態的戰爭裡尤其如此),就像YouTuber 飽妮在他影片中所說的,女性也用自己的方式來工作、來戰鬥。
只有這個社會接受並承認女性具有多元特質,有傳統認為的男性特質,也會展現女性特質,也唯有這社會認知到政商界跟戰場這種傳統上只有男性可以立足的場域,是可以出現有別於傳統男生會處理事情、運作的方式時,才不需要用保障名額來強制規定一個職場上該有多少比例的女性成員,才能真的用「選能力不選性別」 來評估就算內閣全都左右為男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除特別標示外,圖文皆為作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廣告時間~~~~~~~
本人斜槓了兩個專業,歡迎按讚追蹤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