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照顧八十幾歲的老人家,是我好友的媽媽,老實說,我感觸頗多。
阿姨過去是在市場的生意人,因為沒有兒子,心中一輩子都對著夫家有愧疚感;又是傳統的客家人,看錢看很重的觀念、過於節省的行徑,對於父母親也都是客家人的我,理解卻也無奈。 不斷想要賺錢的動力之下,阿姨這輩子沒什麼其他嗜好,幾乎所有的事情變得會以錢的角度來做思考。家裡添購用品,不行,要花錢,堪用就好;出去吃個飯,不行,自己家裡煮省多了;去旅行,不行,是嫌錢多嗎?然後,也習慣用錢來量化孩子成就,誰家的孩子月薪多少?買了多少錢的房子?又擁有幾棟的房子都是拿來和自己女兒們比較的項目。這些,都是好友告訴我的。
然後,當我陪伴阿姨幾天下來,我深刻感到當一個人沒有想做的事,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阿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早上起床,吃過早餐、吃完藥,坐著發呆一會,再躺在沙發睡覺,或是偶爾看一下電視,再躺在沙發睡覺,或是在巷子散個步,再躺在沙發睡覺,重複這幾個步驟就過完了一天。她對新聞沒有太多感覺,對連續劇沒有太感興趣,對生活的周遭似乎沒有熱忱。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很正常嗎?八十幾歲的老人,妳還想要她做什麼?這話說得也沒有錯,尤其是經歷過戰後,那段台灣人在拼命、締造經濟奇蹟的時期,累了大半輩子,老了還要這麼辛苦嗎?可我也有朋友的媽媽八十幾歲依舊參加綠手指社團、歌唱班,而本身最熱情的愛好是攝影,常常追著各式各樣的鳥禽在跑,就為了捕捉自己最滿意的那一瞬間。所以,我開始思考了兩個問題。 影響兩位老人家的行為表現差異性在哪裡? 我媽媽也是一個固執的人,她的固執是非她常見的食物她不嘗試、新奇的玩意從來就是拒絕、說到事情總是以負面的想法去看待,可是這幾年來,我發現情況有些改變。她不再徹底排斥她沒看過的食物,漸漸地對於新鮮事物有好奇心,偶爾的嘗試可以接受,我認為這些與智慧型手機以及和年輕一輩住在一起很有關係。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開拓了人們的新視野,很多事情只有我們想不到的,而沒有做不到的。故且不論資訊是真是假,當聽多、看多以前完全想像不出來了人事物之後,突然覺得人世間是那樣的花花綠綠,什麼事都有可能,又有什麼非堅持不可的。再者,年輕一輩接受新事物比較快速,會體現在生活之中,不單是在不知不覺地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也會在衝突之時,互相有所交涉影響。於是,心慢慢地打開來了。
很剛好的,阿姨這兩項都沒有。她抗拒使用智慧型手機,因為她已經不會跟任何人聊天,或者說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聊天。女兒們早已離家,也沒有機會帶到自己的孫子孫女,所以除了逢年過節外,都不容易接觸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在先生過世後更成為所謂的獨居老人。
我覺得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這樣的情況下,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封閉,甚至人會變得越來越固執,然後年輕一輩只會感受到老人家無法溝通、冥頑不靈,就跟著越不想跟老人家互動。最後,不得不待在同個空間時,莫名的壓力就無形的籠罩著使不上力的兒孫一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