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辨】《科技會背叛人類嗎?三木清早已給出答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三木清的想法在人工智慧時代如此重要?
 

      哲學家從來不只是思想的產物,他同時是一個生命體,有時甚至是一場犧牲。這句話,用來描述日本哲學家 三木清(1897–1945),再貼切不過。

      當我們想到「日本哲學」時,腦中常常浮現的是 禪宗(Zen)或 西田幾多郎「場所の論理」(Logic of Place)。然而,日本現代思想史中還有另一條較為隱晦但同樣強烈的線索:批判、抵抗與想像力。這條線索由三木清承擔,並付出了生命代價。



|三木清:為思想與社會犧牲的哲學家

      三木清是京都學派的一員,也是西田幾多郎的學生。但與導師追求形而上的「場所」不同,他關注的是思想如何在社會、歷史、群眾運動中發揮作用。

  • 他在 1920–30 年代積極引介馬克思主義(Marxism),將之與日本社會語境結合。
  • 他強調哲學應該進入群眾生活,而不是停留在象牙塔。
  • 他因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最後被捕入獄,並於 1945 年獄中病死。

      換句話說,三木清不是在「安全的距離」思考哲學,而是為哲學冒險

 

|想像力與科技的張力

      在他的著作中,三木清不斷談到**想像力(imagination)與 技術(technology)**的關係。對他而言:

  • 想像力 是人類超越現實、構築未來藍圖的能力;
  • 技術 則是將想像轉化為物質與制度的實踐力量。

      然而,這兩者並非永遠和諧。當技術失去想像力的引導,它可能淪為壓迫工具;而當想像力缺乏技術支持,它又可能成為無力的夢想。這個張力,在當年的戰時日本尤其明顯:科技成為國家軍國主義的機械,想像力則被限制、審查。三木清選擇站在批判的一端,因此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

 

|為什麼在 AI 時代要重讀三木清?

      今天,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經濟、政治與日常生活。三木清的洞見提醒我們:

  1. AI 是技術,不是價值。
    它需要想像力與倫理框架來引導,否則就可能成為監控、壓迫與操縱的機器。
  2. 想像力是民主的防線。
    三木清強調思想必須走進大眾。AI 時代的公共討論,不能只由工程師與企業壟斷,而必須開放給公民參與。
  3. 哲學需要勇氣。
    三木清以生命告訴我們:真正的哲學不是抽象推演,而是直面時代危機的行動。當我們討論 AI 與人類未來時,也需要有直視風險與提出批判的勇氣。

 

|從 1945 到 2025:連線的意義

      距離三木清獄中去世已經八十年,但他的問題依舊迫切:

  • 我們是否能確保技術為人服務,而非人為技術服務?
  • 我們是否還能保有足夠的想像力,來創造更公正與自由的社會?
  • 在權力與科技的夾縫中,我們是否願意為思想付出代價?

      在 AI 改變世界的 2025 年,這些問題不僅屬於哲學家,也屬於每一個使用科技的人。

      三木清的生命告訴我們:哲學不是冷冰冰的抽象學問,而是與現實搏鬥的實踐。當我們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中感到迷惘時,也許正需要回到這位為思想付出生命的哲學家,重新思考:我們要用想像力與科技,建構怎樣的未來?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補充你的觀點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開域空間讀書會
32會員
76內容數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畢。 喜歡現代詩、推理、科普、有趣的人事物,人生光譜的代表色系:天青色。 連絡信箱:childbenefits@gmail.com
開域空間讀書會的其他內容
2025/09/02
AI 聽診器結合傳統聽診器、心電圖和AI分析,可在15秒內檢測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和心臟瓣膜疾病。英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其有效性,但仍面臨誤報率和臨床流程整合等挑戰。
Thumbnail
2025/09/02
AI 聽診器結合傳統聽診器、心電圖和AI分析,可在15秒內檢測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和心臟瓣膜疾病。英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其有效性,但仍面臨誤報率和臨床流程整合等挑戰。
Thumbnail
2025/09/02
Ali Abdaal 在他的著作《Feel-Good Productivity》(快樂生產力)裡提出的觀點 —— 拖延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缺少了某些驅動因子。讓自己感覺良好,效率自然提升。
Thumbnail
2025/09/02
Ali Abdaal 在他的著作《Feel-Good Productivity》(快樂生產力)裡提出的觀點 —— 拖延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缺少了某些驅動因子。讓自己感覺良好,效率自然提升。
Thumbnail
2025/09/01
 「若希望理解對手對彼此行動的反應,你必須評估潛在模式與可能結果。」—— Anatol Rapoport,《Fights, Games, and Debates》
Thumbnail
2025/09/01
 「若希望理解對手對彼此行動的反應,你必須評估潛在模式與可能結果。」—— Anatol Rapoport,《Fights, Games, and Debates》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智慧之所以用來括覽一切的文明認知,是為聰明者能智破出一切生存在環境之中的文明,而智慧的揣解是能對事物認識、辯析、判斷處理以及有發現和創造的能力,又有才、智、謀,有戰勝、抵抗,不被環境局限、出賣之能力意思。 牠,還是逃不掉地死在
Thumbnail
智慧之所以用來括覽一切的文明認知,是為聰明者能智破出一切生存在環境之中的文明,而智慧的揣解是能對事物認識、辯析、判斷處理以及有發現和創造的能力,又有才、智、謀,有戰勝、抵抗,不被環境局限、出賣之能力意思。 牠,還是逃不掉地死在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Thumbnail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Thumbnail
7 人生八苦與修行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眾生佳來自執著,比較,貪嗔癡。世事幻變無常,只有變幻才是永性,人生衝衝,不要執著比較恐懼,修習佛法,了悟無常,斷除貪瞋癡,清淨心靈!順其自然,各走各路,自得其樂。 呼應上一篇,人工智慧主導的未來,人類轉為以專家導
Thumbnail
7 人生八苦與修行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眾生佳來自執著,比較,貪嗔癡。世事幻變無常,只有變幻才是永性,人生衝衝,不要執著比較恐懼,修習佛法,了悟無常,斷除貪瞋癡,清淨心靈!順其自然,各走各路,自得其樂。 呼應上一篇,人工智慧主導的未來,人類轉為以專家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