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歡樂哲學課》談如果哲學家是建築師他們會問?

Kuan Ju Lee
發佈於哲學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橫跨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至20世紀的傅柯,一窺了西方哲學的發展歷史。


其中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維也納哲學家─維根斯坦,居然也曾經協助建築師,為妹妹瑪格麗特蓋房子,維根斯坦並且表示:「你以為哲學已經夠難了,但我告訴你,和當個優秀建築師的難度相比,這根本沒什麼。」我想維根斯坦是抬舉了建築師,我只能說隔行如隔山,建築師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哲學家,也是一樣困難的。


「哲學是一個批判性的自我檢驗過程,而從事這個檢驗過程的目的,是為了要能夠達成作判斷、選擇以及行動的正確原則。」 ─蘇格拉底


試者想一下以下的三段論證是否正確,論證一:1.哲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2.建築師需要思考。3.所以建築師懂得哲學。論證二:1.哲學是做選擇、判斷及行動的正確原則。2.建築師需要做選擇、判斷及行動。3.所以建築師需要學習哲學。


論證一的問題是,思考與哲學之間的關係,並不能夠化約為「思考就等於哲學」,會思考的人並不等於就是哲學家。如同,了解建築的某個部分,例如:綠建築;了解如何應用綠建築,如何讓建築符合綠建築的標準,從而獲得綠建築標章。但是,只懂綠建築並不等於就是建築師,因為建築師不是只了解「部分」,而是有「系統」的了解「整體」。換句話說,哲學家需要思考,但並非會思考就是哲學家,因為哲學家的思考是有系統的、有方法的、有分門別類的,而非簡單、部分的思考。就像我們不會說三歲小孩懂得什麼是他需要的、什麼是他不需要的,就說他具有自我思考判斷的能力。所以比較正確的論證方式應該是:1.哲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2.建築師需要思考「關於建築的部分」。3.所以建築師懂得「建築所需要的哲學」。


論證二的問題是,這裡所說的哲學並非成為哲學家的專業哲學,而是僅只於「做選擇、判斷及行動的正確原則」內的哲學,而建築師所需要的是做「建築的」選擇、判斷及行動的正確原則。以綠建築標章的等級為例,建築師並不需要做到哲學的「黃金級」,而只需要做到「合格級」即可。假設哲學最基本的方法是辯證法,所以比較正確的論證方式應該是:1.哲學「經由辯證能夠積累」做選擇、判斷及行動的正確原則。2.建築師需要做「建築的」選擇、判斷及行動。3.所以建築師需要經由學習哲學「辯證來積累」做出 「建築的」選擇、判斷及行動。


我們由上述兩論證得出:建築師需要懂得「建築所需要的哲學」與經由學習哲學「辯證來積累」做出 「建築的」選擇、判斷及行動。但是,論證如同實驗室裡的實驗結果,在有條件的環境之下結果是成立的,而離開實驗室放在現實生活中,結果又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而改變。例如:建築師學習建築如同學習哲學一樣,還需要再加上「時間」與「思考積累」等因素。所以,建築師「最多」宣稱自己對「當下」正在進行的案子做出選擇、判斷及行動的正確原則,而這個決定是會隨著時空等社會條件而改變。例如:在西元前500年,全世界只有1億人口時,談綠建築會像個瘋子,因為地球的資源是百分之百滿足全人類生存所需的。另外,建築師學習哲學需要學什麼才具備做選擇、判斷及行動的正確原則呢?以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認為關於哲學的四個基本問題為例:一、我們能夠認識什麼?二、我們應該做什麼?三、我們能夠期望什麼?四、人是什麼?或許建築師會認為,這問題似乎太大了,那麼加入「建築」呢?


關於「建築」的4個基本問題:一、「建築」能夠認識什麼?二、「建築」應該做什麼?三、「建築」能夠期望什麼?四、「建築」是什麼?或許當代建築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分門別類的哲學論述之中。期望所有建築師都能經由哲學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2016/7/19

    5會員
    527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