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Dway >
近年來,許多人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
「憑我現在的薪水,這輩子還有可能買得起房子嗎?」薪資成長緩慢、房價卻不斷飆升,對大多數上班族來說,月薪扣掉生活所需,幾乎沒有剩下能拿來繳房貸或存頭期款的錢。於是「買房夢」變得遙不可及,甚至讓人懷疑未來到底該怎麼辦。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從三個角度分享:
👉 現實困境、心態調整、行動方向
希望能幫助大家在艱難的環境裡找到一點出路。
🔎 1. 現實困境:薪資與房價的巨大落差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月薪 5 萬元,去掉生活開銷(房租、水電、交通、飲食、保險、子女教育…),若能剩下 1 萬元存款,其實就算是很自律了。
但台北市一間兩房小宅,動輒 1500 萬元起跳,頭期款至少要 300 萬以上。
單靠每月存 1 萬元,需要 25 年 才能湊到頭期款,還不含未來物價、房價繼續上漲的因素。
換句話說,許多人會感覺:
💭 「就算我再怎麼努力存錢,房子也越跑越遠。」
這就是為什麼「買房焦慮」幾乎成了年輕世代的共同情緒。
🧭 2. 心態調整:房子不是唯一的人生答案
當我們被「買不起房」壓得喘不過氣時,很容易覺得人生失敗。
但其實,房子只是人生選項之一,不是唯一答案。
- 🏘 租屋不代表輸
在國外,大城市裡許多人一輩子租屋也能過得很好,因為他們把省下來的資金投入在投資、教育或生活體驗。 - 📚 人生資產不只房地產
除了房子,我們還擁有「知識、技能、人脈、健康」這些無形資產。這些才是真正決定未來高度的基石。 - 🔑 彈性比擁有更重要
假設你咬牙背上 30 年房貸,卻因此失去嘗試新工作的勇氣,或沒錢享受生活,其實可能比「租屋+財務自由」還痛苦。
👉 與其把房子看作「必須達成的目標」,不如把它當作選項,在財務狀況允許時去實現,而不是一種非得立刻達成的壓力。
💡 3. 行動方向:如果買不起房,該怎麼辦?
既然環境如此艱難,我們能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思考:
「我能怎麼讓未來有更多選擇?」
(1) 📈 建立投資習慣
即使每月只剩下 5,000 元,也能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在 ETF 或基金,長期累積複利效應。
👉 舉例:若年化報酬率 6%,每月投入 5,000 元,20 年後就能累積 超過 230 萬。
這筆錢可能不是買房的全部,但至少能替未來加上一份保障。
(2) 💼 增加收入來源
靠死薪水很難追上房價漲幅,因此可以思考:
- 是否能在工作上爭取更高薪資或晉升?
- 是否能透過斜槓、副業增加被動收入?
- 是否能把專業知識轉換成可販售的價值?
💡 當收入成長速度快於物價與房價漲幅,你才有可能縮小差距。
(3) 🏡 打造「租屋也能安定」的生活
若短期內無法買房,不妨轉換思維:
- 找到交通便利、環境舒適的租屋處,提升生活品質。
- 長期租賃或與房東建立良好關係,增加穩定性。
- 把心力放在「提升自我價值」而不是「焦慮沒有房」。
(4) 🛤 設立「人生多軌道計畫」
與其只盯著「買房」這條路,不如規劃多個人生選項:
- A 方案:若有機會買房,財務如何規劃?
- B 方案:若繼續租屋,怎麼打造投資與退休保障?
- C 方案:是否考慮移居到房價較親民的城市或國家?
當人生有多條退路,焦慮感自然就會降低。
✨ 結語:選擇權才是真正的未來保障
「薪水扣掉生活費,根本無法買房」這個問題,不只是你在煩惱,而是整個世代的共同困境。
但真正決定未來的,並不是「有沒有房子」,而是:
你是否擁有選擇權。
能選擇在哪裡生活、能選擇如何工作、能選擇什麼時候退休,這才是財務自由的本質。
👉 與其被「買不起房」困住,不如先把焦點放在 增加收入、累積資產、培養彈性。
當你的人生底氣夠厚,房子只是選項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救贖。
如果您喜歡Dway的文章,歡迎給個讚或留言,各位的支持是我創作分享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