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
這是我【親密衝突】第五篇文章,連載於「點亮」、「極光」兩專區,內有超200+感情專題歡迎閱讀(文章連結點我)。
【導讀】這篇文章適合誰?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
- 分手後還是忍不住查看前任的社群動態
- 在新關係裡重複著相同的焦慮模式
- 明明理智上知道要放手,身體卻像被困在過去
- 總是在愛情裡失去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
- 懷疑自己是不是永遠走不出這個循環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一個真相:焦慮型戀愛後遺症,其實是一個被誤解的保護機制。
「我已經分手三個月了,但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還是打開他的IG。」
週二深夜,Amy的訊息跳了出來。
我認識Amy是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她32歲,剛結束一段兩年的感情。那天她喝了點酒,紅著眼眶問我:「為什麼明明是我提的分手,卻像是我被拋棄了一樣?」
「我知道這樣很病態,」她在語音訊息裡的聲音有些顫抖,「但我控制不了自己。看到他發了新的限時動態,我會花一個小時分析那張照片的每個細節——背景是哪裡?旁邊那個女生是誰?為什麼他看起來這麼開心?」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理智告訴你要往前走,但身體好像還停留在那段關係裡。心跳會突然加速,胃會絞痛,整個人像是在經歷戒斷反應。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癮君子,」Amy說,「而他的IG就是我的毒品。」
我想起退伍後的那幾個月。明明已經離開軍隊了,但身體還是會在凌晨五點自動醒來,耳邊彷彿還有晨操的哨音。身體的記憶,比理智更頑固。
為什麼道理都懂,卻還是做不到?
「我列了一張清單,」Amy第二次找我聊天時說,「寫下所有不該查看他IG的理由。我甚至把清單貼在手機殼上。」
「然後呢?」
「然後我的手指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點開他的頭像。」她苦笑,「就像有另一個人在控制我的手。」
你知道嗎?這不是意志力薄弱。
這是你的神經系統在主導一切。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焦慮型依附者的杏仁核——就是大腦裡負責恐懼反應的那個區域——活性會顯著高於安全型依附者[註1]。更重要的是,這種杏仁核的高度活化與依附不安全感和自主神經反應呈高度正相關[註2]。對他們來說,失去愛情不只是失去一個人,而是觸發了生存威脅的警報。
就像你明知道恐怖片會讓你睡不著,但還是忍不住要看。大腦在尋找那種「痛苦中的確定感」。至少在查看他的IG時,你知道他還存在,知道他在做什麼。這種「知道」,即使帶來痛苦,也比「不知道」的焦慮要好受一些。
Amy說:「最瘋狂的是,有一次我看到他的IG出現一個女生的留言。」
「然後?」
「我花了整個週末調查她是誰。」她的聲音變小了,「翻遍她所有的社群、找出她的工作地點、甚至查到她前男友是誰。我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一個偵探,一個跟蹤狂。」
三個你可能正在經歷的模式
焦慮型戀愛後遺症通常有三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監控型創傷
就像Amy那樣,你的大腦把「資訊收集」當作控制焦慮的方式。
你以為知道越多,就越能預測和控制結果。但事實是,你收集的每一條資訊,都在餵養你的焦慮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