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公司招募物流中心的PT(計時工作人員)時,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履歷。
這位男士45歲,國中後到美國念書,取得碩士後在房地產仲介業待過多年。3年多前搬回台灣,主要從事翻譯工作,但因為案源不穩定,所以開始嘗試找一些簡單的打工機會。他投遞了物流中心的PT。
他坦白地說:「想要找不用動腦筋的體力活。」當我向他說明物流中心的工作需要大量走動和搬運,他沉默了一下,最後笑著回應:「謝謝你提醒,這和我的想像不同,謝謝你讓我知道實際的狀況。」
還有其他許多各式各樣工作經驗的人,都在PT履歷中出現過,譬如: 導遊、酒吧員工、網拍創業者、外送員……。應徵的原因都是同一個:越來越多人已經不再依賴單一職業,而是以「組合式工作」來支撐生活。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線上學英文時碰到的老師,他是加拿大人,同時兼任四份工作:簿記員、咖啡店員工、線上英文老師、足球教練,還要兼顧在家自學的孩子的老師。對他來說,這樣的多重角色再自然不過。
現在,我們在台灣也看到相似的趨勢。
全球數據
美國:麥肯錫2022 年調查顯示,超過 36% 的勞動人口以某種形式參與零工經濟,比例逐年上升。
歐洲:歐盟統計局2023 年資料顯示,非典型就業(包括兼職、短期合約、自僱) 在過去十年持續成長,特別是兼職比例明顯增加,在部分國家已超過 20–25% 的勞動人口。
亞洲:印尼、印度、韓國等地,零工平台使用者在疫情後翻倍,成為年輕世代重要的收入來源。
台灣的觀察
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24 年報告,台灣「兼職 / 彈性工時」相關職缺刊登數量,比三年前成長了 42%。
眾所周知的 UBER、foodpanda 等平台零工已經普及,而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專業服務(如翻譯、設計、顧問、教練),也朝「接案化」與「任務型」合作發展。
對企業來說,短期、彈性用工的比例逐漸拉高;對個人來說,「多一種收入來源」已成為新的安全感來源。
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這一代,多數人被教育成「一份工作要做到最好,最好做到退休」。但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這樣的單一路徑已經不一定能提供足夠保障。
或許我們需要開始思考:
除了專業領域,我還有哪些技能可以轉換成收入?
哪些「興趣」有機會成為小規模的經濟來源?
我是否願意去嘗試不同型態的工作,而不急著排斥?
因為未來的工作樣貌,不會照著我們的預測走。唯一能確定的是:一種謀生能力,已經不夠了。
想留給自己,也留給看到這篇的你的一個問題:
如果明天你的正職不在了,你能立即接手的「第二份零工」會是什麼?
預約1:1諮詢,請搜尋 擺渡人生學校-生涯諮詢師-俠客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