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大學與研究所一路唸的都是歷史。
他對歷史的熱情近乎本能般的深刻,總想著如何把過去的故事帶進現在的生活,讓更多人發現歷史不是陳列在玻璃櫃裡的孤單文物,而是能陪伴我們的鮮活生命力。
因此,他夢想能進入歷史文創或展覽活動公司,透過策展與推廣,把歷史變得有趣、好玩、人人可親近。當他在描述的時候,整個人都在發亮。然而現實給他的第一道關卡,叫做「履歷」。
他帶著履歷來找我。有厚厚十幾頁。
從研究所時期跟隨教授參與的政府專案,到近兩年在公部門文化相關單位擔任約聘窗口的經驗,全數鉅細靡遺寫了下來。
他告訴我:「我想讓對方看到我對歷史的熱愛,以及我很會用文字說故事。」
我翻閱著那份履歷,忍不住停下來問他:
「這裡列出了洋洋灑灑的各種歷史文化相關的專案活動,你希望我記住什麼?有哪些地方可以呈現出你剛剛提到的點? 」
那一刻,他愣住了。
文化單位的窗口角色,確實給了他很多歷史相關活動的接觸機會。
然而對民間的文創展覽公司來說,公部門背景常常會被貼上「習慣制式、難以適應加班與不確定性」的標籤。
而這位朋友的履歷上沒有任何一句話,能消解這份疑慮。
沒有強調「自己對於展覽活動的熱情,願意為了活動自下多查找資料,投入超過本分的心力」;也沒有特別拉出「文字文宣與設計主導」這些真正能彰顯他能力的亮點。
於是對企業而言,他的履歷看起來就像是一位「行政參與者」,而不是一個能扛起策展或行銷重責的人。
我又問他:「那你過去接觸的那些文創公司,有沒有在缺人?你有沒有嘗試私下聯繫?」
他說自己常去參加相關講座、培訓課,甚至在現場與創辦人聊過、互加臉書。對方也確實記得他。只是,他始終沒有跨出下一步,不知道怎麼從「點頭之交」變成「職涯推門的契機」。
這裡,我看見了一個年輕專業人最常有的盲點:
我們以為只要靜靜努力,機會自然會來;但事實上,人脈需要自己誠懇地搭建。
要敢於在適當時刻,主動遞上履歷、附上一段「我一直很欣賞你們的工作,希望能有機會參與」的訊息。有時,面試的門並不是履歷篩選開的,而是透過人與人的連結被推開的。
履歷,不是過去的經歷清單,而是「讓對方快速讀懂你的價值」的工具。
給這位朋友的幾個關於履歷、關於建立連結的提醒:
1.精簡,而不是洋洋灑灑
把十幾頁濃縮成2~3頁,清楚劃分「參與」與「主導」。放大真正能代表你的亮點。
2.說出對方的擔憂
如果公司會擔心你無法適應快節奏,就要在履歷或面試中,舉例你曾經如何熬夜趕檔期、如何為活動自掏腰包找資料,來「先拆掉對方的心結」。
3.讓熱愛被看見,而不是隱沒
文字能力、說故事的強項,應該透過履歷的語氣與案例呈現,而不是埋在長篇的專案描述裡。
4.人脈是修煉,不是偶然
真誠的互動、持續的參與,都是種下種子的方式。主動連結,才有機會讓種子發芽。
這位朋友對歷史的熱情毋庸置疑。
但要邁出下一步,就要讓這份熱情被市場看見、被公司需要。
履歷不是歷史紀錄簿,而是一個「舞台 spotlight」。
它要幫你把最能打動對方的價值,推到最前面。
問問自己:
•我希望對方看完履歷後,記住我的什麼?
•這些亮點,有沒有被凸顯出來?
•有沒有把對方的顧慮,先替他們化解?
當你的「熱愛」能被轉化成你「被需要」,機會就會開始靠近。
預約1:1諮詢,請搜尋 擺渡人生學校-生涯諮詢師-俠客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