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他們抱著一紙大學畢業證書,走進公家機關,成為「22K 約聘」的一員。起點很單純:22K 是當時唯一的選擇,也是一份穩定的開端。
沒想到,一路跑著跑著,十多年就過去了。
十多年後,他們熟悉的是公文流程、文件控管與跨單位協調,但陌生的卻是民企的節奏與遊戲規則。最近,我遇到幾位從公職體制轉出來的朋友,他們有個共通點:大學一畢業,就因為「22K 大專新鮮人專案」進到政府機關,十多年如一日地在同一個單位裡擔任約聘人員。
而現在,當他們選擇轉身,挑戰才真正開始。
一、在xx部的14年
其中一位朋友,從大學畢業就進入xx部擔任行政約聘。他的日常工作是:跑公文、整理資料、追蹤流程、整合文件進出,還要清楚每個細節,確保「完整」才算過關。
聽起來好像簡單,但我知道,這份工作對細節的敏銳度要求極高。
哪份文件缺一頁都不行。
哪個部門進度落後都得催。
哪個人需要什麼版本的資料都要即時提供。
這樣的專業,不只是行政,而是一種守護整體流程順暢的責任感。
二、離開公職的理由
十多年過去了,他本來覺得「習慣了,也沒什麼不好」。但真正讓他選擇離開的,不是工作內容,而是 人際關係的摩擦。
這是一個很真實的轉折:很多人不是因為不會做事而離開,而是因為「氛圍不適合」。當不再舒服,外面的世界就算未知,也變得值得一試。
三、民間的選擇困境
走出來之後,他開始面對新的課題:
「我會什麼?」
「這些在民間能用得上嗎?」
他面試了幾家公司:
有教育訓練的職缺,本來覺得有趣,但因為薪資比原本低,就拒絕了,後來又有點後悔。
也有幾個行政相關的工作,包括秘書處、總經理特助、行政庶務。這些內容其實跟他過去的工作很接近。
於是問題來了:
他應該繼續追求人力資源這種「新鮮感」的方向?
還是先用自己熟悉的行政/秘書工作,當作轉換跑道的橋樑?
他的市場價值(=薪資)如何定位? 要怎麼給出個”合理”數字?
四、給他的建議
我告訴他:
👉 先從你做得好、也不排斥的領域切入,再慢慢往心裡嚮往的方向靠近。
因為他過去累積的細節力與流程掌握度,在大型企業的秘書處、行政幕僚職位裡,是極大的加分。這樣的轉換,既不會讓他覺得手足無措,也能在新的環境裡適應民間的文化差異。
等到進入公司、站穩腳步後,再觀察是否有機會轉到人資,或者乾脆發現「其實我很喜歡做幕後的秘書角色」也未嘗不可。
我也想到韓劇《金秘書為何這樣》的一段劇情: 金秘書曾以為自己該去外面的世界尋找「真正的價值」,後來才發現,原來當幕後的穩定力量,讓主管希望的事情可以如預期地被發生,就是她最大的成就感。
在對話的最後,我祝福這位朋友:
不要急著否定過去十多年的養分,也不要焦慮下一步一定要「完全不同」。
就先在熟悉的戰場上展現你的細節力、責任感與協調力,等你重新站穩,再去追求人資或教育訓練的舞台。
有時候,人生的轉折點不是「大跳躍」,而是一個小小的轉接點。
你只需要相信,這一步就能帶你到下一步。
👉思考時間:「如果你要離開熟悉的環境,你會先把哪些『已知』整理成自己的職涯籌碼,再去探索未知?」
預約1:1諮詢,請搜尋 擺渡人生學校-生涯諮詢師-俠客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