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發生的午休亂流,也是女兒一歲快滿一個月的事情。
原本的計畫很簡單:洗完母奶浴,玩一下,就能帶著她上床午睡。
沒想到,先生正好帶午餐回家,一切流程瞬間瓦解。當先生坐在餐桌前吃飯時,女兒馬上喊「抱抱」,堅持要坐上自己的餐椅。明明肚子裡早就有粥了,她卻一副「我要加入爹地的行程」的模樣。上了餐椅後,她假裝專注研究安全帶,實際上不時偷瞄爸爸,生怕錯過任何互動。
先生吃飽後嘗試要抱抱她,但她立刻拒絕,像在防守:「你要是抱我,就是要把我抱下來吧?」果然,等先生一坐回餐椅,她就安心繼續玩。直到我提醒:「你先離開餐椅去地墊吧。」女兒才開始不安,不停轉頭確認,直到確定爸爸不會再回餐桌,才喊出「抱抱」。
我們抱她回房,想轉入午睡模式。她喝奶喝到一半,又翻身對爸爸傻笑,接著乾脆黏在爸爸身旁,甚至偷偷看他打手遊。
當先生換衣準備出門時,她更急了,努力爬在腳邊喊「抱抱」,因為她早已懂得「換衣服=要出門」,而「要出門=我要跟上」。那一刻,我心裡明白,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午睡掙扎,而是她在守護對爸爸的依附。
先生還試著用大人邏輯說:「妳該睡覺了,爹地要上班。」但她哪聽得懂?她要的不是理由,而是行動上的確定——「你會不會帶我一起?」
我便出聲:「你抱她起來給我吧!」果然,她一被抱起,還對我揮手,好像在說:「媽咪掰掰~我要跟爹地走!」我笑著回她:「沒有,妳要跟我過來,媽咪抱,爹地要上班。」於是,在她的哀嚎裡,我把她接過來,陪著一起送爸爸到門口。
平常最會掰掰的她,今天卻只安靜目送,手都抬不起來。
那一刻我知道,她心裡還在疑惑:「爹地什麼時候要來接我一起?」直到門真的關上,她才明白,這一次爸爸是真的要出門了。
我一直輕聲解釋:「爹地去上班,下班就回來。我們去休息吧~」這一次,她沒有再掙扎,很乾脆地喝完奶,倒下睡著。
育兒真的是邊走邊學習,拿掉偏見、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看到孩子最純粹的感覺。
像是今天,看似混亂的午睡,其實是一場「安全感演練」:
• 她在練習怎麼面對分離,從不肯放手,到能在我的解釋裡安心睡去。
• 她用行動證明,爸爸已經不是小透明,而是她在意、追逐、捨不得放下的人。
• 而我,也再次看見,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睡眠,而是一次次被看見、被翻譯、被陪伴。
先生或許還以為,把女兒交給我就能全身而退;殊不知,在女兒的心裡,他的重量,已經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