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最近的事,而是之前的一個片段。
如今的我,依舊偶爾會被情緒推到邊緣,但已經比當時更能看見、接住自己。這篇文字,想留給那個慌張又努力的自己,也給正在同路上的你。
那天洗完澡,她又不肯穿尿布。
我早就累了、煩了、快撐不下去了。
所以我大吼了。不是一次,是一連串只為了發洩的話——她聽不懂,但我知道她一定嚇到了。
她卻還是對我笑。
那個當下,我覺得自己很壞。
我沒有馬上抱她,我轉身走出去,把她光溜溜地留在房間裡。
我關上門,去喝水。
邊喝邊在心裡不斷默念:
「冷靜,冷靜……她需要我、她很害怕、她需要我、她很害怕。」
幾口水乾掉,我聽見她在房裡拍門,小小聲,急急的。
像是在說:「媽咪,回來了沒?」
我快步打開房門,心裡還在氣,嘴裡還在碎念,
但我逼自己蹲下來,把她抱起來。
她好難過好難過地拍打我,
我一邊讓她拍,一邊說對不起,
一次又一次。
然後我輕輕地說:「我們再來把尿布穿好,好嗎?」
這一次,她沒有翻身躲開,只是哭著、讓我幫她穿好。
我再一次把她抱起來,餵她喝奶,
她才慢慢冷靜下來。
我知道我嚇到她了。
我也嚇到了自己。
我不希望她以後學會用大吼來處理情緒,
所以我想從自己開始練習——
練習不讓情緒直接炸在她身上,
練習停一下,說出來,離開一下,然後再回來。
我不是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
但我願意成為一個願意回頭擁抱她的媽媽。
也許我還是會崩潰、會爆炸,
但我會學著在她需要我時,再一次蹲下來、伸出手、說:
「媽媽回來了。」
寫到這裡,我才真正明白,教養孩子並不是照著某個公式一步到位,而是每天都在「邊養邊學」。
她用哭、用笑、用那雙小手提醒我:媽媽不是要完美,而是要真實。
而我,也因為她,一次又一次回頭檢視自己,重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