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8【無框人生·關係破框】「節日焦慮、家庭內耗?運用心理學『認知重評』技術,三步覺察深層家庭框架,免費領取【家的破框

更新 發佈閱讀 26 分鐘


🎁歡迎免費領取「破框鏡」專屬覺察卡:https://forms.gle/nsovuyDBZ3HCPrUu5 (若是無法點入,請進入音擋的節目簡介欄上去做點入。)

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關係破框」,我是安然。在這個節目裡,我們不修理關係,我們拆解關係中那些看不見的牢籠

 今天,我們要破解的是最根本、也最沉重的框架之一——關於「家」的框架。你是否曾經感到,無論你多努力,你的家總好像達不到某種「標準」?你是否曾因為自己的家庭結構,而感到一絲難為情,或需要向他人解釋?這份壓力,很少來自惡意,更多的是來自我們內建的一套「家庭運作程式」。

 今天,我們不談社會現象,我們來進行一場內在的「破框行動」。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覺察。 讓我們一起找出這套程式,看見它,然後你才能決定,是要繼續執行它,還是為自己安裝一套更自由的新系統。

 在正式進行前,給您一個小提醒,因為今天的訊息量比較大,您可以分段、分次或是重複來聆聽,甚至是按暫停鍵來做消化和練習,都是可以嘗試的模式,只要是適合你最佳的聆聽和覺察方式,都是可以的。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今天的內容。


首先,第一部分:定位框架——找出你內建的「家庭原始碼」

 我們內在的框架,就像一齣早已寫好的劇本,心理學家稱之為「家族腳本」或「內在批判者」。它告訴我們家「應該」是什麼樣子。所以,破框的第一步,不是對抗,而是「偵查」。我們可以運用以下的破框工具。

 

【破框工具一】:觸發詞的偵測

就是會觸發你的情緒或是身體感覺的詞語。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我會念出幾個詞語。不要思考,只需留意你「身體和情緒」的第一個反應。這是最真實的線索。

 *   第一個詞語:「過年圍爐」聽到這個詞語你的胃是緊繃的,還是溫暖的?腦中閃過的是溫馨的畫面,還是應付親戚問話的壓力?

 *   第二個詞語:「一個完整的家」當你聽到這個詞語時,你的心是踏實的,還是感到一陣愧疚或是匱乏?

*   第三個詞語:「我的爸媽從來都...」不知道你會接續什麼樣的詞句在後面?你的語氣是充滿愛意的,還是無奈的?

 你的這些直覺反應,就是內在框架的「原始碼」。它沒有好壞,它只是存在。我們的任務,是友善地承認它的存在。所謂友善,就是不帶任何批判和情緒。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深度的偵查,看清這個框架的三大來源

 1.  「家族傳承」框架:這來自我們的原生家庭。你可以問自己:「我家『歷來如此』的規矩是什麼?(例如:女主內,男主外?報喜不報憂?)」這些「歷來如此」就是一條條隱形的程式碼。

2.  「社會預設值」框架:這來自社會和媒體。你可以問自己:「什麼樣的家庭形象最常被廣告、戲劇來歌頌?」(幸福美滿家庭、白頭偕老的夫妻)。這些單一形象成了衡量一切的「預設值」。

3.  「創傷制約」框架:這來自過去的傷痛。你可以問自己:「因為過去發生過什麼事,讓我發誓『我的家絕對不要...』或『一定要...』?」(例如:因為父母離異時的爭吵,所以發誓絕不跟伴侶吵架)。這種反應,也是一種被恐懼驅動的框架。

 如果要自我覺察,就需要注意的要點:不要評判,像一位人類學家一樣,只是好奇地觀察和記錄這些發現

 

第二部分:進行拆解的分析——用來檢視程式的運作與效能

 

也就是找到原始碼後,我們要來進行「除錯分析」。這個內建程式,在你現在的生活中,是仍在有效服務你,還是已經當機,甚至正在拖垮你的幸福感?

 那我們就可以用破框的第二個工具。

破框工具二:功能vs.負擔評估之關鍵提問。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進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你會清晰地看到,哪些框架早已過時,卻仍在消耗你的能量;而哪些框架的核心精神(如:連結、愛)是值得保留的,但實現的形式可以更有彈性。

 此刻,我們可以先拿出紙筆,或在意識裡畫出兩個欄位:「功能」與「負擔」

我們以「家庭就應該天天一起吃飯」這個框架為例:

*   功能(它曾帶來的好處): 提供規律感、創造日常交流的機會、感覺像個「正常」的家。

*   負擔(它現在帶來的成本): 為了配合時間,下班後壓力很大;如果有人沒到,會感到失望憤怒;為了「一起」而一起,餐桌上卻都在滑手機。

 

現在,請你針對自己偵查到的框架(例如:「必須要有雙親才完整」、「必須生二胎」),進行同樣的評估。此處,你可以按暫停鍵來做一下觀察或是書寫。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深度除錯。請針對你發現的某一個家庭框架,誠實地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我這裡會提供一些例子,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進行自我對話。

 關鍵提問一:這個信念,是在保護我,還是在限制我

我們可以用「Tina」的故事線,為關鍵提問一打造一個生活實例。這個提問的核心是辨識出一個信念的雙面性,看清它最初如何保護我們,後來又如何可能悄然成為我們的限制。

 這個生活實例:Tina的「和諧至上」框架

Tina成長在一個父母經常爭吵的家庭,她兒時最渴望的就是安寧。因此,她內建了一個非常強大的信念:「一個『好』的家,就必須是和諧的。我必須避免一切衝突,維持家庭表面的平靜。」

這個信念讓她成為家中的「和事佬」與「情緒勞動者」。她從不表達不滿,習慣性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丈夫和孩子,把所有的委屈和疲憊都留給自己獨自消化。她覺得維持這個「和諧」的表象,是她對家庭最重要的貢獻。

現在,請Tina(或任何有類似感受的聽眾)來進行自我對話:

給自己的關鍵提問一:這個「必須避免衝突、維持和諧」的信念,是在保護我,還是在限制我?

1. 探尋「保護」的初衷

• 「這個信念在過去是如何保護我的?」

o 「在我小時候,它保護了我,讓我不必面對父母激烈爭吵所帶來的恐懼與不安。沉默和順從是我在那個環境下的生存策略,它讓我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安全感。」

o 「在現在的家庭中,這個信念保護我避免面對衝突的焦慮。只要不吵架,我就不會心跳加速、不會感到難受,我維持了一個『好妻子、好媽媽』的自我形象,這讓我感覺自己掌控了局面。」

這個信念的初衷是自我保護,源自一個孩子對安全感和穩定感的深切渴望。它曾經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盾牌。

2. 審視「限制」的現狀:

• 「這個信念現在又在如何限制我?」

o 「它限制了我真實地表達情緒和需求。我感到累的時候不敢說,因為怕破壞氣氛;有意見時不敢提,因為怕引發爭論。我彷彿戴著一個『永遠溫和』的面具,而真實的我被深深地藏了起來。」

o 「它限制了我的家庭走向真正的親密。因為沒有經過衝突和解決問題的淬煉,我們所有的和諧都停留在表面。丈夫和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我真正的感受是什麼,我們之間隔著一堵無形的牆。」

o 「它讓我承擔了100%的情緒壓抑成本。所有的不滿、委屈都沒有出口,最終轉化為對內部的自我攻擊(覺得自己不好)或隱性的抱怨(比如擺臭臉、冷戰),這反而創造了另一種緊張的『不和諧』。」

o 「它剝奪了我的家人學習健康溝通的機會。孩子沒有看過父母如何有建設性地處理分歧,他未來的人際關係藍圖裡,可能也只有『壓抑』或『爆發』兩種極端選項。」

3. 來做綜合覺察

經過以上對話,Tina會看到一個完整的圖景:

「我發現,這個『和諧至上』的信念,它曾經是一個保護我在小孩時免受傷害的盾牌,但現在已經變成一個禁錮我作為成人的牢籠。」

「它保護我免於經歷短期的、表面的衝突焦慮,但卻讓我付出了長期的、真實的親密感與自我完整性作為代價。我用逃避衝突的方式來追求和諧,結果卻得到了更脆弱的、經不起考驗的假性和諧。」

4. 經過破框後的啟發

這個覺察本身就能帶來巨大的解放。Tina可以開始:

重新定義「和諧」: 真正的和諧不是沒有衝突,而是擁有安全地經歷衝突並修復關係的能力。一個有修復力的家,遠比一個從不爭吵的家更堅固。

進行微小實驗: 下一次當她想說「沒事」的時候,嘗試用溫和的方式表達真實感受:「其實我有點累,我們可以明天再討論這個嗎?」或者「你剛剛那樣說,讓我覺得有點難過。」她會發現,適度的自我揭露並不會讓她的世界崩塌,反而可能開啟真正的對話。

轉變身份: 從家庭的「情緒緩衝墊」轉變為「溝通示範者」。她的目標不再是維持表面平靜,而是帶領家人學習如何健康地爭吵、真誠地和好。

這個例子清晰地展示了,沒有一個信念是完全壞的,它通常都有其歷史淵源和積極意圖。破框不是要否定過去的自己,而是帶著同理心感謝那個信念曾經的保護,然後有勇氣地告訴它:「謝謝你,我現在長大了,有了新的資源和能力,我可以換一種更自由的方式來生活了。」

 

 關鍵提問二:它服務的是誰的期望?是我的,還是他人的

生活實例:Tina的「完美便當」框架

Tiina是一位三歲孩子的媽媽,她有一個強烈的信念:「我應該每天親手為孩子做營養均衡、菜色多變的愛心便當,這才是一個『好媽媽』。」

這個信念讓她每天早晨都像打仗一樣,提前一小時起床備料、烹煮、擺盤。她常常因此睡眠不足,並且在匆忙中對丈夫和孩子失去耐心。如果某天太累用了現成的食物,她會一整天充滿罪惡感。

現在,請Tina(或任何有類似感受的聽眾)進行自我對話:

練習自我提問:這個「必須親手做完美便當」的信念,它服務的是誰的期望?是我的,還是他人的?

1. 偵查期望來源

他人的期望

o 社群媒體(Instagram, Facebook): 上面充滿了其他媽媽分享的精美兒童餐點照片,擺盤可愛如藝術品,彷彿那是「標準配備」。

o 母嬰社團與論壇: 充滿了「食安恐慌」的文章和「愛孩子就要親手做」的論調,無形中製造了焦慮。

o 長輩或朋友:「哇,妳好厲害喔!」、「妳真是個完美的媽媽!」 這類讚美,在無形中成了一種期待,讓她害怕如果做不到,就會失去這個「好媽媽」的形象。

我自己的期望

o 靜下心問自己: 「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o 「我真心享受烹飪的過程嗎?還是只享受『完成後被稱讚』的瞬間?」

o 「對我來說,『愛孩子』的核心是什麼?是讓他吃到無添加的食物,還是希望他有一個情緒穩定、快樂的媽媽?」

o 「當我睡眠充足、早晨從容地送孩子上學,和他有說有笑, vs. 我睡眠不足、匆忙暴躁地逼他吃完便當,哪一個場景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2. 區分與釐清

經過以上偵查,Tina可能會豁然開朗:

「我發現,這個『完美便當』的框架,大部分服務的是來自社群媒體和他人眼光的期望。我害怕被比下去,害怕被貼上『不盡責』的標籤。我真正內心的期望,其實是『孩子健康,家庭氣氛愉快』。」

「為了滿足外界那個『好媽媽』的虛幻形象,我付出的代價是:我自己的睡眠、我的情緒穩定、以及早晨本該與孩子擁有的愉快相處時光。我用了錯誤的方式(追求完美便當)去滿足一個正確的需求(愛孩子),結果反而損害了更重要的東西(親子關係品質)。」

3. 破框後的行動

看清這一點後,Tina就可以從「被動滿足他人」轉為「主動設計生活」。她可以給自己新的選擇:

• 選項1: 每週只選兩天做「精心便當」,其他三天用簡單健康的現成食物(如優格、水煮蛋、現買饅頭)或預先做好的冷凍食品。這讓她能休息,並更享受那兩天真正下廚的樂趣。

• 選項2: 完全解放自己,相信學校的餐點也經過營養師設計。把做便當的精力省下來,換成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讀一本繪本,這份高品質的陪伴,遠比一個完美的便當更重要。

• 核心轉變: 她不再用「便當」來衡量自己是不是好媽媽。她會建立新的標準:「我今天有對孩子微笑嗎?有耐心聽他說話嗎?」她將『好媽媽』的定義權,從外人手中奪回來,牢牢的握在自己心裡。

這個例子清晰地展示了,一個看似「為家庭好」的付出,其實可能只是在服務一個來自外部的社會框架。唯有透過不斷地提問「這是誰的期望?」,我們才能將寶貴的能量,從滿足他人中收回,投入到真正滋養自己與關係的事情上

 

 關鍵提問三:堅守這個框架所付出的情緒成本,是否已經超過了它帶來的好處?

好的,我們還是沿用「Tina」的故事線,來為**關鍵提問三**打造一個生活實例。這個提問的核心是進行一場內在的「成本效益分析」,用具體的衡量來看清一個框架對我們生活的實際影響。

 生活實例:Tina的「週末全家出遊」框架

Tina和先生都是上班族,她內心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週末就應該要安排全家出遊,帶孩子去戶外放電、去親子館學習,這才是不虛度光陰、盡責的父母。」

 這個信念讓他們家的週末行程總是排得滿滿的:週六上午公園野餐、下午逛博物館,週日早上上才藝課、下午又約了朋友的孩子一起玩。然而,每到週日晚上,全家人都筋疲力盡,夫妻常為小事爭吵,Tina自己也覺得比上班還累,並對即將到來的週一感到絕望。

 現在,請Tina(或任何有類似感受的聽眾)拿出紙筆,或在意識裡畫出兩個欄位:「好處」與「成本」。

 給自己的關鍵提問三:堅守「週末必須全家出遊」這個框架所付出的情緒成本,是否已經超過了它帶來的好處

1. 成本效益分析:

 

| 好處 (效益)                                                                                             

| 成本 (情緒/實質代價)                                                                                                                                                             

| 1. 創造家庭回憶:*手機裡有很多孩子開心的照片,覺得未來會是珍貴的回憶。                                    

| 1. 金錢成本:每週出遊的油錢、停車費、門票、外食費,一個月下來是多達數千元的開銷。                                                                         

| 2. 滿足社會期待: 在社群上分享出遊照,會獲得朋友點讚,感覺自己是「很會規劃生活」的模範父母。                     

| 2. 身心俱疲: 週末完全無法休息,比上班還累。週一開始工作時充滿倦怠感,形成惡性循環。                                                                          

| 3. 填滿時間的安心感:覺得讓孩子「學到了東西」、「玩到了」,避免了「不知道在家要幹嘛」的空虛和焦慮。              

 | 3. 關係摩擦: 因為趕行程、孩子鬧覺、意見不合,夫妻之間很容易在週末發生爭吵。原本應該增進感情的時光,反而製造了衝突。                                                        

| 4. 觀察孩子成長:*確實看到孩子在戶外嘗試了新事物,變得更勇敢。                                               

| 4. 缺乏獨處與深度的時間:行程與行程之間,只有「趕路」,沒有「停下來好好說話」的深度交流。自己也完全沒有獨處充電的時間。                                                                

| 5. (自我認同): 完成行程後,會有一種「本週父母任務達成」的成就感。                                         

| 5. 剝奪孩子的無聊時光: 孩子總是被動接受安排,反而失去了學習如何自己規劃時間、自發性創造遊戲的能力。「媽媽,我好無聊」其實是創造力的開端,但我們卻急著幫他填滿。|

 2.權衡與覺察:

看著這個清單,Tina可能會恍然大悟:

「我發現,這些『好處』很多是[長期、未來式]的(創造回憶、孩子學習),或是「對外」的(社會認同)。而這些『成本』卻是每週都在發生的、立即的「疲憊、爭吵和金錢壓力。」

 「堅守這個框架所付出的情緒成本(夫妻吵架、個人倦怠),似乎已經遠遠超過了它帶來的好處。」我追求「不虛度光陰」,結果卻讓全家人度過了一個「質量很低」的週末。這根本是本末倒置。

 3. 破框後的行動

進行了清晰的成本效益分析後,Tina就可以做出理性的調整,而不是被「應該」二字拖著走:

 *  重新定義「高質量週末」:高質量不等於行程滿檔。一個上午全家一起在家做披隡,下午爸爸帶孩子去附近公園玩一小時,媽媽在家享受難得的獨處時光看本書,晚上再一起看一部電影。這樣的周末,「情緒成本極低,歸屬感和充電效益卻極高。」

建立「空白日程」:強制規定每週至少留出半天到一天是完全不安排的「空白時間」,允許無聊發生,允許即興的決定。

區分「父母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 孩子可能真的不需要每週去那麼多地方,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情緒穩定、耐心陪伴的「高質量時間」,哪怕只是在社區樓下騎騎腳踏車。

這個練習讓Tina看到,她的初衷(愛孩子、創造回憶)是好的,但執行的方式(填滿行程)卻產生了反效果。「當成本遠高於效益時,就是最明確的訊號:這個框架必須被打破、被優化。」她不需要完全放棄出遊,而是可以更有意識地選擇「何時出遊」、「為何出遊」,讓家庭活動真正為家庭的幸福服務,而不是為一個虛幻的「完美家庭」標籤服務。

 通過這三個具體的例子,聽眾能夠更清楚地模仿並進行自我的內在對話,從而真正完成從「覺察」到「分析」的破框第二步。

 

第三部分:重寫程式——創建你的「自定義家庭模式」

 當我們看清舊程式的低效能,自然會產生「重寫」的動力。破框不是為了破壞,而是為了「創造」。現在,請你從程式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主動設計師」。

 破框工具三:核心需求萃取——從「僵化形式」到「彈性滿足」

找到了需要破解的框架,也分析了它的成本效益,我們可能會感到一陣茫然:「如果不要這樣,那該怎樣?」別擔心,這不是破壞,而是創造的開始。每一個框架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正向的、美好的意圖,就像一個迷路的孩子,用了錯誤的方式回家。我們要做的,是聽懂他真正的需求,然後帶他找到那條真正的歸家之路。

這個工具的核心是:區分「形式」與「需求」。我們往往死守著過時的形式,卻忘了我們最初想要滿足的需求是什麼。

 舉例說明一:單親家長的「雙倍付出」框架

內在框架/表面形式: 「我必須既當爸又當媽,付出雙倍,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愛。」(這是一個沉重且令人疲憊的框架)

進行萃取提問: 「這個『既當爸又當媽』的行為,背後真正想要滿足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o 是為了讓孩子不感到失落。

o 是為了讓孩子擁有全面的性格發展。

o 是為了保護孩子不被外人指指點點。

o 最終核心需求: 【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安全感】 以及 【孩子能獲得多元的陪伴與榜樣】。

重寫程式:滿足核心需求的新形式

o 舊形式: 逼自己一個人扮演兩種角色,筋疲力盡。

o 新形式

1. 成為「連結者」而非「扮演者」: 我不需要自己成為爸爸,但我可以為孩子連結優質的男性榜樣,例如:邀請孩子的舅舅、爺爺、學校的男老師、可靠的男性朋友多與孩子互動。讓孩子從這些真實的互動中,自然獲得陽性的能量與影響。

2. 專注於「品質」而非「角色」: 與其焦慮「我沒給他父愛」,不如專注於「我給他的母愛品質高嗎?」。高品質的、放鬆的、充滿歡笑的親子時光,遠勝於一個焦慮的母親勉強提供的「雙倍壓力」。

3. 誠實溝通: 與孩子根據年齡進行誠實而溫暖的對話,讓家成為一個可以談論「缺失」的安全地方,這本身就能帶來巨大的安全感。

萃取要點: 需求是「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一人分飾兩角」只是其中一種(且效率不佳的)方法。當我們瞄準需求本身,就會發現社會上充滿了資源可以協助我們滿足它。

 舉例說明二:頂客族夫妻的「生育責任」框架

• 內在框架/表面形式: 「結婚就應該生孩子,否則婚姻就不完整,也對不起長輩。」(這是一個來自外部壓力的框架)

• 進行萃取提問: 「這個『必須生孩子』的念頭,背後真正想要滿足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o 是為了符合社會規範,避免被議論?

o 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履行傳宗接代的責任?

o 是為了怕老來孤單?

o 是為了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體驗為人父母的愛?

o 最終核心需求(經辨析後): 前兩項是他人的需求。如果排除了這些,對夫妻自身而言,真正的核心需求可能是 【對未來生活的安全感】 以及 【創造共同的意義與傳承】。

• 重寫程式:滿足核心需求的新形式

o 舊形式: 為了符合期待而生孩子,可能導致養育壓力大、夫妻關係緊張。

o 新形式:

1. 重新定義「安全感」: 安全感可以來自於穩健的財務規劃、投資健康的身體、培養豐富的興趣社群,確保老後生活無虞且精彩,而非僅依賴「養兒防老」這個不確定性高的傳統模式。

2. 重新定義「傳承」: 傳承不一定通過血脈。可以是一起創業、創作藝術品、寫書、從事公益事業、指導後輩。你們的共同創作和對世界的影響,就是你們意義的傳承。

3. 深化夫妻連結: 將原本可能投入養育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深度經營夫妻關係,一起旅行、學習新技能,成為彼此真正靈魂伴侶。這份深厚的連結,本身就是婚姻最強大的完整性。

萃取要點: 必須嚴格區分「這是誰的需求」。如果是他人的需求,我們可以選擇用其他方式關懷(如多陪伴父母),但無需用自己的重大人生選擇來滿足。如果是自己的需求,則要精準定義它,並用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實現。

 

舉例說明三:關於「節慶必須團圓」的框架

• 內在框架/表面形式: 「過年/過節必須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否則就不像個家,就不吉利。」

• 進行萃取提問: 「這個『必須團圓』的儀式,背後真正想要滿足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o 是為了維繫家族情感?

o 是為了創造歸屬感?

o 是為了遵守傳統,祈求平安?

o 最終核心需求: 【歸屬感】 與 【情感的連結與更新】。

• 重寫程式:滿足核心需求的新形式

o 舊形式: 不惜代價地奔波團聚,可能導致旅途勞頓、經濟壓力,甚至因為聚在一起卻無話可說或發生衝突,反而傷害了感情。

o 新形式:

1. 創造新的儀式: 如果舊儀式讓人痛苦,就發明新的。比如,改在氣候宜人的春秋季團聚,大家心情更放鬆;或者約定好每年輪流去一個兄弟姐妹的城市,變成家族旅行。

2. 質重於量: 與其勉強聚滿七天,不如高品質地相聚兩天。在這兩天裡,真正地放下手機,一起做飯、玩遊戲、深度聊天,創造美好的當下記憶,這比心不在焉地待滿一個假期更能滿足連結的需求。

3. 擴展「家」的定義: 對於無法返家的人,「團圓」可以是一場精心安排的視訊通話,與朋友組成的「新年派對」,或是與伴侶的「靜心假期」。歸屬感可以來自任何讓你感到被接納、被愛的群體。

萃取要點: 節慶的形式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人為形式服務。當形式帶來的痛苦大於快樂時,就說明我們已經忘了它的初衷。找回「連結」與「歸屬」這個核心需求,我們就能設計出真正能滋養我們的新儀式。

通過以上三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核心需求萃取」是一個將我們從死板的規則中解放出來,賦予我們無限創造力的過程。它讓我們從被動的「框架執行者」,蛻變為主動的「幸福設計師」。


從現在開始,你從一個最小的實驗開始。今年過節,是否可以有一餐採用新的模式?本週末,是否可以嘗試一種新的方式來營造歸屬感?「行動,是將內在破框轉化為外在現實的唯一途徑。」 每成功一次,你對新程式的信心就會增強一分。

 家,不該是囚禁你的牢籠,而應是你親手打造的避風港它的樣貌,取決於你內在的作業系統。今天,我們完成了破框的第一步:覺察看見那堵牆,你便有了選擇是否要穿越它的自由

 我也在節目簡介的欄位上,放置了一個關係破框專屬覺察工具:家的破框鏡,歡迎免費領取。

 感謝您收聽「關係破框」。願你擁有覺察的勇氣,更擁有重新定義的創造力。下次,我們再繼續破解下一個關係框架。我們下次再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然的無框人生
2會員
25內容數
談教學、談教育,也談人生。 整個人生,是我們的大教室。 每個人都在這條人生的道路上,學習著。 整個人生軌跡也就是我們的學習歷程,打破不屬於我們的綑綁和框架。 活出屬於我們安然自在的無框人生。
安然的無框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8/30
歡迎來到《心靈邊境》,我是安然。在今天的節目開始前,我想先與您分享我寫的一首詩的片段,它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 《騎行與光》 我踩著午後的光, 向未知推進。 樹木列隊成安靜的友人, 以長長的影子為我鋪展路途的紋理。 風在耳畔低語: 「不必趕路, 每一圈轉動都已完整。」 有
Thumbnail
2025/08/30
歡迎來到《心靈邊境》,我是安然。在今天的節目開始前,我想先與您分享我寫的一首詩的片段,它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 《騎行與光》 我踩著午後的光, 向未知推進。 樹木列隊成安靜的友人, 以長長的影子為我鋪展路途的紋理。 風在耳畔低語: 「不必趕路, 每一圈轉動都已完整。」 有
Thumbnail
2025/08/26
解開「恐懼的疊加態」—— 當教學的不確定性,成為師生共創的勇氣場域 從教師自我覺察出發,將課堂轉化為孕育冒險精神與成長思維的量子沃土 【前言:在觀察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親愛的教育夥伴,讓我們先想像一個畫面:課堂上,你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室裡一片靜默。在那片刻的沉默中,你感受到
Thumbnail
2025/08/26
解開「恐懼的疊加態」—— 當教學的不確定性,成為師生共創的勇氣場域 從教師自我覺察出發,將課堂轉化為孕育冒險精神與成長思維的量子沃土 【前言:在觀察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親愛的教育夥伴,讓我們先想像一個畫面:課堂上,你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室裡一片靜默。在那片刻的沉默中,你感受到
Thumbnail
2025/08/18
今天,我想邀請你,和我一起坐下來,像在窗邊聽雨的午後,不必說太多,只是靜靜聽——那個總在心裡小小聲說「好」的孩子,他今天還在嗎? 他總是比誰都早懂事,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做。 只是這麼多年過去,那份「懂事」,有沒有變成一種沉默的重量? 今天,我們要聽聽他的聲音, 也許,他只是想說
2025/08/18
今天,我想邀請你,和我一起坐下來,像在窗邊聽雨的午後,不必說太多,只是靜靜聽——那個總在心裡小小聲說「好」的孩子,他今天還在嗎? 他總是比誰都早懂事,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做。 只是這麼多年過去,那份「懂事」,有沒有變成一種沉默的重量? 今天,我們要聽聽他的聲音, 也許,他只是想說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