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恐懼的疊加態」—— 當教學的不確定性,成為師生共創的勇氣場域
從教師自我覺察出發,將課堂轉化為孕育冒險精神與成長思維的量子沃土
【前言:在觀察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親愛的教育夥伴,讓我們先想像一個畫面:課堂上,你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室裡一片靜默。在那片刻的沉默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是「學生都沒在思考」的焦慮?是「我的問題太爛了」的自我懷疑?還是「他們正在腦中風暴」的期待?
這個沉默的瞬間,就像一個「量子疊加態」。在我們「觀察」並「詮釋」它之前,它同時包含著無數種可能性: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既是恐懼的溫床,也是勇氣的種子。
我們教學中的每一天,都充滿了這種「不確定性的疊加態」:一個學生的古怪回答、一場突如其來的教學意外、一份不如預期的學習成果……我們常常未經覺察,就讓自己的自我懷疑主導了結果,讓疊加態「坍縮」成最令人挫敗的單一現實——「我,做得不夠好」。
本集節目,我們將一起破解這個疊加態。我們不尋求消除恐懼,而是要學會一套方法,將不確定性這種原始的燃料,轉化為驅動師生共創的勇氣與創造力。我們可以學會的,是如何帶著覺知,在那關鍵的瞬間,選擇一個能讓師生勇氣共同生長的詮釋,讓我們的課堂從「恐懼的牢籠」轉變為充滿無限可能的「量子沃土」。
【主體內容:三層覺察,解開疊加態的枷鎖】
要解開恐懼的疊加態,我們就需要三把鑰匙,對應三個層次的覺察。
第一層覺察:辨識「自我對話」—— 破解內建的觀察者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觀察行為本身會影響結果。在教學中,我們內心的「自我對話」就是那個最強大的觀察者。它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課堂的事件,並直接導致疊加態向哪個方向「坍縮」。
- 引導覺察練習(一):捕捉你的「坍縮瞬間」
- 請回想最近一次讓你感到挫敗或不確定的課堂事件。
- 閉上眼,重回那個場景。首先,只陳述事實(Fact):「小華在課堂上把頭低下去,沒有看我。」
- 現在,覺察你當時內心的對話(Dialogue):「他一定覺得我的課很無聊。」、「我又搞砸了。」、「他根本不想學。」
- 最後,記錄你的行動(Action):我可能會點名他,帶點指責的語氣;或者我感到沮喪,草草的結束了這個環節。
· 我們可以按下暫停鍵,做一下這個紀錄。來了解我們在課堂上「自我對話」是什麼,進而可以破解我們習慣「內建的觀察者」。
- 舉例說明:
- 事件: 小組討論時,有一組特別安靜。
- 未經覺察的坍縮: 「他們在偷懶、在聊天,根本沒討論正題。」(其實,內在呈現的是恐懼坍縮:失控、失敗) → 那時的行動: 皺眉走過去,嚴肅地說:「你們這組在幹嘛?時間快到了!」
- 如果是有意識的觀察與重新的詮釋,會是怎樣的呢:
- 就事實,我們會看到: 這組的聲量比其他組小,且成員都在看同一份資料。
- 新的可能性對話,可能是這樣的: 「他們可能正在非常專注地閱讀資料?」、「他們或許有個內向的領導者,正在沉穩地組織思路?」、「會不會是他們遇到的問題比較難,正在深思?」
- 新的勇氣行動: 走過去,蹲下來輕聲問:「看起來你們進行得很深入,有什麼有趣的發現或需要協助的地方嗎?」
- 小結: 恐懼的聲音總是最大最快,但我們可以透過「事實-對話-行動」的拆解,練習停頓一下,為其他更友善、更多元的詮釋保留空間。
第二層覺察:擁抱「不確定性」—— 轉化潛力為創造力
在量子世界,疊加態(波函數)代表著所有可能狀態的總和,它充滿潛力,而非危險。教學中的不確定性也是如此,它是學生思考正在發生的證明,是創造力萌發的前奏。
- 引導覺察練習(二):為「我不知道」喝采
- 我們常常恐懼學生的「我不知道」,更恐懼自己的「我不知道」。
- 下次當學生問出一個你無法立刻回答的問題時,請覺察你的第一反應是「防衛」還是「好奇」?
- 試著練習這個神奇的句式:「哇!你問了一個超棒的問題!這代表你正在深度思考。老實說,我也不完全確定,我們可以一起來找出答案嗎?」
- 舉例說明:
- 情境: 自然課上,一個學生問:「為什麼太空是黑色的?太陽那麼亮,不是應該把整個宇宙都照亮嗎?」
- 如果是恐懼驅動的回應: (內心OS:這超出課綱了,真麻煩)「這個問題很複雜,你們以後高中/大學就會學到,我們先專注在今天的行星系統。」(內在的坍縮:關閉探索)
- 如果是勇氣驅動的回應: (眼睛發亮)「天啊,這真是個物理學上的好問題!它甚至有個名字叫『奧伯斯佯謬』。這其實困擾了科學家好幾百年呢!我目前的理解是……(簡單解釋),但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最準確的答案。我們可以把這當成這週的加分題,大家一起查資料,下節課來分享好不好?」(此刻,內心的坍縮:開啟共同探索的冒險)
- 這個行動的轉變,直接向學生示範了: 不確定並不可怕,它是發現新大陸的訊號彈。老師的勇氣,在於敢於和學生一起站在已知的邊緣,而非永遠扮演全知的神。
- 小結: 當我們開始欣賞「不確定性」本身的豐饒,我們就不再急於消滅它。我們會設計更多開放式的問題、接納更多「非」標準答案,讓課堂的「波函數」持續擴張,充滿驚喜。
第三層覺察:成為「勇氣的創建者」—— 共建安全的學習場域
最終,我們的目標是讓整個教室成為一個「勇氣場域」。在這裡,師生的觀察彼此影響,共同決定疊加態的坍縮方向。老師的覺察,便是啟動這個良性循環的關鍵。
- 引導覺察練習(三):設計「勇氣坍縮」的儀式與語言
- 1. 重新定義錯誤的意義: 建立班級共識,例如:「在我們班,錯誤不是失敗,它是數據,是告訴我們大腦正在成長的訊號。」
- 2. 公開示範冒險: 在學生面前嘗試一個你也不擅長的事情(例如:用新軟體、畫一個複雜的圖),並邊做邊說出你的思考與挫折:「哇,這個好難!但我很好奇如果按這個鍵會怎樣?哦!原來如此,我學到了一件事!」這是老師為學生做一個示範,讓學生了解不擅長並不可恥,而是想學習的心更為重要。
- 3. 使用「尚未」(Not Yet)魔法: 將「我不會」轉換為「我還不會」。這簡單兩個字,將一個「固定的思維」(Fixed Mindset)瞬間轉為「成長的思維」(Growth Mindset),把結論變成了過程。
- 舉例說明:一個「勇氣創建者」的課堂循環
- 事件: 學生小明解數學題時卡關, 便憤怒地摔筆。
- 傳統的模式坍縮:老師可能會說: 「小明,注意一下你的態度!」(其實這樣的說法是聚焦在行為上,便會引發對立)
- 如果是一個勇氣創建者的老師可以這麼引導:
- 步驟一(教師會先做自我覺察): 我感覺到他很挫折,我想幫他,但直接給答案可能會剝奪他學習的機會。
- 步驟二(接納的去做疊加態): 去理解和接納:他的挫折代表他在乎,這是一個「接近突破」的狀態。
- 步驟三(有意識的觀察與提問): 走過去,輕聲說:「我看你卡在這裡了,這感覺很不好受。同時,這也代表你的大腦正在試圖建立新的神經連結,這很酷!你是卡在哪一步呢?願不願意指給我看?」(這樣的行為是先連結情緒,再聚焦問題,不會陷入對立的情境)
- 步驟四(共同創建勇氣): 當小明指出問題後,可以對他說:「太好了!你已經精準地找到敵人的堡壘了。那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武器可以攻破這個堡壘?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如此,我們就可以將孤軍奮戰轉為師生的同盟關係)
- 小結: 因此,當教師持續地、有意識地選擇「勇氣的詮釋」,這將會成為一種新的教室文化。學生會逐漸內化這種態度,開始敢於嘗試、不怕犯錯,因為他們知道,這個環境的「觀察者」是友善且支持的。
【結語:從坍縮到綻放】
親愛的老師,教學的藝術,或許從來就不是關於如何預設一個完美的教案,然後毫不偏差地執行它。那樣的課堂,是確定的,也是死的。
教學真正的生命力,正存在於那些「不確定的疊加瞬間」。我們無法,也不必消除恐懼。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持續的自我覺察,認出它的存在,然後溫柔而堅定地對自己說:「我知道你在,謝謝你提醒我這件事很重要。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更迷人的可能性?」
每一次我們選擇了好奇而非批評,選擇了「尚未」而非「不能」,選擇了同盟而非對立,我們就不只是在教書,我們是在進行一場最深刻的身教:我們在向孩子們展示,如何帶著勇氣與優雅,與生命中的一切不確定性共舞。
當我們解開了自己內心的恐懼疊加態,我們就為孩子們的勇氣,準備了一片最肥沃的量子沃土。在這片沃土上,他們將無所畏懼地探索、創造、失敗、再站起來,最終綻放出超越我們想像的無限可能。
這趟旅程,始於您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停頓,每一次有意識的選擇。恭喜您,又朝著「勇氣創建者」的境界,邁進了寶貴的一步。
我是安然,希望今天的節目對您有幫助,也讓我們一起踏上「勇氣創建」的覺察之旅。更歡迎您訂閱,給我五顆星鼓勵,甚至留言或是寫信跟我分享您的覺察故事。我們下次空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