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 UDN 聯合新聞網 報導的整理重點摘要:
📰 研究內容
- 德國團隊進行 15 年追蹤研究,觀察人們對「老化」的看法與壽命的關聯。
- 結果:對自身老化持負面看法的人,往後 15 年的死亡風險明顯較高。
- 關鍵機制:若自認「變老」=能力下降 → 可能減少活動、疏遠社交、甚至提前退出職場 → 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心理因素
- 「年齡歧視」是全球最普遍的歧視之一。
- 社會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例如「糊塗、需要被照顧」)會被部分人內化。
- 當人們認同這些負面標籤,就更容易「活得像個老年人」。
💡 專家建議
- 心理學家 Anu Realo:社會偏見不會直接影響壽命,但個人內化偏見會。
- 對策:即使被外界視為「老」,仍要保持「我不是那樣」的態度,維持活躍、參與社交、追求興趣。
- 這種積極心態能支持身心健康,進而延長壽命。
👉 簡單一句話總結:覺得自己「年輕一點」的人,往往真的活得更久。
🧑🦳 保持年輕心態的 5 個日常提醒
- 每天動一動
- 不一定要劇烈運動,散步、伸展、做家務都算。
- 目標:每天至少 30 分鐘的活動。
- 維持社交
- 主動聯絡朋友、參加社團或志工活動。
- 社交互動能延緩孤獨感與認知退化。
- 學新東西
- 學習一門語言、樂器或數位技能。
- 大腦保持「在學習」的狀態,自然會覺得自己還年輕。
- 改變自我對話
- 少說「我老了不行」,改成「我還能試試」。
- 用正面語言來定義自己。
- 保持好奇心與期待感
- 訂下新目標或計畫,例如旅行、閱讀清單或挑戰賽。
- 讓生活有「下一步要期待的事」。
這份清單可以每天看看,當作「抗老心理保健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