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二十多年的職涯中,負責過多場離職面談和員工協談。最讓人感到可惜的,是那些能在短時間解決問題、帶著團隊完成挑戰的優秀人才,往往比其他人更早選擇離開。許多主管納悶:「明明給了他們更多的工作與更高的薪水,為何還是留不住?」本文將從個人的觀察出發,分析優秀員工離職的原因與管理背後的盲點,並提出對策。
一、優秀員工離職現象的背後
在與多位明星員工對談後,我發現他們離開的理由不外乎幾種:
· 被能力綁架:優秀的員工常被視為「萬事通」,困難的任務自然都落在他們身上。他們感受到的是無止境的壓力,而非挑戰的樂趣。隨著時間推進,這些人發現自己陷入重複的「救火」循環,能學習的新事物反而變少。· 看不到未來:組織經常將能做事的人留在原位置,怕他們升遷後沒人接手。當工作內容長期不變、職涯路徑不明確,人才自然會考慮到外部尋求成長。
· 缺乏支援與資源:主管往往認為「既然你能力強,就不需要幫忙」,因此對優秀員工的訓練與資源投入反而比其他人少。久而久之,他們覺得無法在公司持續增長技能。
· 管理風格不當:根據 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約三成受雇者離職是因為不喜歡主管的領導方式。控制式或忽視民意的領導者不僅影響士氣,也讓優秀員工感受不到尊重與信任。
· 缺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諮詢中,過度加班或無彈性的制度常被提及。國際間的研究指出,不合理的工時與僵化政策會加劇離職意願。
· 薪資與晉升制度不具吸引力:很多公司提供的加薪幅度和市場差距大,升遷速度慢。優秀人才擁有更多選擇,只要感受到待遇不公,自然會考慮跳槽。
· 公司文化與個人價值不符:若企業缺乏多元包容或內外表裡不一,員工往往會產生疏離感。優秀人才對價值的要求更高,當理念不合就容易離開。
· 對主管失去信任:員工在觀察主管的能力與決策,如果他們認為領導者無法有效掌舵,就會尋找更能信任的領導。
二、管理盲點的剖析
1. 過度依賴與不公平分工
許多主管習慣把重要工作直接交給最能做事的員工,既節省時間又讓任務有保障。然而,這種習慣容易造成兩個問題:一是讓明星員工疲於奔命,二是其他人缺少鍛鍊的機會,團隊整體能力無法提升。人資資料顯示,不少優秀員工因長期承受壓力且看不到替手而選擇離開。
2. 績效管理只看結果
多數企業的績效考核偏重結果與獎金發放,忽略過程中團隊協作與指導同儕的價值。專家提醒,目標設定不清、強迫分配低績效名額以及主管缺乏面談能力,容易讓考核變成傷感情的儀式。長期下來,這種機制無法激勵人才,反而促使他們另尋他處。
3. 領導能力與溝通不足
一項全球調查指出,超過八成的員工認為與直接主管的關係決定他們看待工作的態度。如果主管缺乏同理心、不願傾聽或只傳遞壓力,員工容易感到負面情緒。此外,團隊中若有人持續散播抱怨與消極情緒,也會感染他人。
4. 沒有認可與成長平台
很多企業認為優秀員工已經做得很好,不需要額外幫助;於是他們缺乏輪調、培訓或專案機會。優秀員工重視的不只是加薪,更看重自身能力是否進一步提升及職涯是否有成長可能。缺乏這樣的平台會讓他們覺得停滯不前。
三、留住優秀員工的建議
1. 公平且合理的工作安排
建立透明的工作分配制度,避免讓少數人承擔所有挑戰性任務。利用工作輪調或職務代理制度,讓更多成員學習不同職務,一方面減輕明星員工的負荷,一方面為組織培養備位人才。
2. 重新設計績效考核與晉升路徑
績效指標應納入知識分享、團隊合作與人才培育等項目,而非只看業績數字。此外,制定明確的職涯階梯,讓員工知道努力的方向,並在績效面談時關心他們的職涯規畫,而非僅討論獎金。
3. 投資人才發展
對於優秀員工,可以提供多元的培訓、外部研習或跨部門專案,透過客製化的職涯輔導,協助他們規劃下一步。這些經驗不僅提升他們的能力,也增加對公司的黏著度。
4. 打造支持性領導與心理安全
企業應強化主管的領導力與溝通技巧,包含傾聽、回饋與教練式指導。建立開放的溝通管道,例如定期一對一會談或匿名意見調查,讓員工敢於表達需求。當員工感到被尊重與信任時,離職念頭自然降低。
5. 建構兼容並蓄的組織文化
企業的使命與價值必須落實到日常行為,例如重視多元與包容、推動心理健康與工作生活平衡。提供彈性工時或遠距工作選項,也能幫助員工更好地兼顧生活。
6. 調整薪酬與福利制度
公司應定期檢視薪酬水準是否與市場競爭力相當,並引入績效與獎酬連結的機制。對優秀員工而言,合理的獎勵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公司的肯定,而非被利用。
7. 主動管理團隊氛圍
留意團隊中可能散播負能量的個體,及早輔導或採取適當措施,以免影響其他員工。同時,對積極貢獻者給予公開肯定與表揚,營造正面循環。
四、留住人才是策略,更是態度
優秀員工離職,往往是對現有工作環境失望的結果,而非個人能力的不足。企業若能正視上述原因,從公平分工、領導方式、制度設計、文化營造與薪酬福利等面向著手,就能創造一個讓人才願意留下並持續發光的環境。作為主管或人資,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明星員工在想什麼?是否提供了足夠的支援、成長機會與認可?歡迎你一同思考這些問題,並分享你的經驗與觀點,為台灣職場的正向變革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