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不是禁忌的詞彙。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開悟」或「明心見性」等詞彙在某些時候,被人們視為禁忌,覺得談了很危險或沒必要。最常的錯謬是:「你開悟了嗎?你沒有開悟怎麼談開悟?」、「開悟是沒有辦法談的。」或是「怎麼可能這麼容易『開悟』,亂講。」把開悟視作一個「與自己無關」而且「高高在上,非常遙遠的偉大境界」,這些都是可惜的見解。

佛教--佛陀的教導,就是希望眾生成佛。圓滿的佛果當然要生生世世努力,可是「開悟」--認識自己(佛),是此生就有機會達到的目標,如古今許多的禪宗祖師。所以佛教徒當然可以談論「開悟」,以及認真朝「開悟」努力,這是佛教徒此生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先認識「佛」又要如何「學佛」呢?

佛教,尤其禪宗,「開悟」就是核心精神與目標,如果不是的話,禪宗或者佛教,就失去了其精隨。畢竟只是心靈的抒發、身心的撫慰、求保佑求願望這一些,許多宗教信仰,甚至心理師等都可以做得到,不需要到佛教、到禪宗才可以做得到。來到佛教、來到禪宗,當然就是要「開悟」的,這是我們應當謹記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曉小參室
1會員
92內容數
鏡虛圓曉禪師的沙龍,旨在分享韓國臨濟宗祖師禪的學習歷程,歡迎支持。
圓曉小參室的其他內容
2025/09/10
圓曉禪師:「老實參究,以慧為師。」
Thumbnail
2025/09/10
圓曉禪師:「老實參究,以慧為師。」
Thumbnail
2025/09/10
佛教的核心就是開悟。若無此核心,只為了求取心靈的平靜或是保佑財富與健康,這一些其他的信仰,或是找尋專業的投資專家、心理師、醫師也能達成這個目標,並不需要佛教。因此大家必須謹記,佛教固然有多元的樣貌,但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讓我們開悟,認識自己(佛)。
2025/09/10
佛教的核心就是開悟。若無此核心,只為了求取心靈的平靜或是保佑財富與健康,這一些其他的信仰,或是找尋專業的投資專家、心理師、醫師也能達成這個目標,並不需要佛教。因此大家必須謹記,佛教固然有多元的樣貌,但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讓我們開悟,認識自己(佛)。
2025/09/10
如果已經是學佛很久的人,包含出家人或在家人,其實都可以來使用公案檢核看看自己的程度。當然,如果完全沒有學佛,更能利用公案來認識自己。
2025/09/10
如果已經是學佛很久的人,包含出家人或在家人,其實都可以來使用公案檢核看看自己的程度。當然,如果完全沒有學佛,更能利用公案來認識自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