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的「張力重置指南」課程裡,我對於「代償」與「張力」的理解,產生了很大的轉變。
過去我總會直覺地把代償視為一種壞事,但透過講師的講解與實際操作,我開始明白,代償本身其實是為了「活下去」而演化出來的策略。
代償的真正意義
人體的代償機制是為了讓生命能夠順利活動。
講師舉了一個例子:在遠古時代,如果一個人在被獅子追殺時扭傷了腳,沒有代償機制就等於立刻失去逃生能力,生命直接受到威脅。因此,代償不是錯誤,而是一種短期的生存方案。
問題出在「長期」只使用這一種模式。
如果代償成為長期的活動模式,身體的歪斜就會固定下來,久而久之,肌肉張力失衡,某些肌肉被迫過度拉長,缺乏彈性;而另外一段的肌緊繃縮短,僵硬無力,長期下來就有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這才是我們需要「張力重置」的根本原因。
評估與操作
課程中的手法設計並沒有切割出「先評估、再施作」的流程,而是透過「邊操作、邊評估」的方式進行。當雙手在梳理張力的過程中,就同時能感受到對方身體的反饋,去判斷目前的張力是否平衡,或者說,接近現在最平衡的狀態。
當然,只透過一、兩次的調整是不可能身體就回歸正位。調整是為了讓身體感受到新的張力平衡狀態後,回歸生活當中漸漸演變成另一種更好的發力模式,讓關節慢慢調整回來。歪斜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回復自然也不是。
接近課程尾聲,講師也示範了透過目測去觀察姿勢歪斜的方式,來推測張力失衡的可能來源。但重點還是放在實際操作,因為只有在施作過程中,張力的真實狀態才會顯現出來。
Flow 與手感
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手感」。第一次實際操作時,因為不熟悉手法,更多的是在嘗試、摸索。講師提醒我們,手法沒有唯一正確的形式,重點在於「Flow」。只要目標清楚,透過對方的身體反饋,身體會告訴你現在的張力是否已經被調整到位。
這是一種需要大量練習與內化的能力,無法靠短時間速成。講師本身已經有十年的經驗,那份流暢與果斷,是我們學生目前還辦不到的。
被施作的體驗
在被講師施作時,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流暢」與「有條理」。課堂的最後有一個小型術科考試,講師刻意限制每個人只有十分鐘來完成。這樣的設計,是要打破我們對「一個部位要操作很久才有效」的迷思。其實只要全身順過一遍,關節就會產生新的張力結構,有些問題甚至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改善。
我自己被施作後,明顯感受到左腳足弓被撐起來,原本塌陷的狀態有了改善,腳掌的踏實感增加,身體也變得輕盈。這讓我相信,手法並不只是感覺舒服而已,而是能夠實際改變身體結構的。
對代償的重新理解
課程中另一個讓我觀念翻轉的重點,是「痠痛的來源」。我們常常會覺得痠痛的地方就是「壞掉的地方」,但實際上它往往是「受害者」。那條痠痛的肌肉之所以痛,是因為被迫拉長,真正該處理的,是另一端縮短的肌肉。
操作時,我們要讓過度縮短的肌肉「縮短」,補充血液與水分,恢復它的收縮與伸展能力。只有這樣,關節兩端的肌肉才能重新回到平衡的張力狀態。痠痛才有可能真正解除。
在教學上的應用
講師也提醒我們,「張力重置」不需要想像成一次就能徹底解決的萬能手法。它是一種工具,當效果顯著時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改善狀態,當效果有限時,也可以換其他方法。
對我來說,最大的應用場景會是在 訓練前。在正式進入課表之前,先做一遍張力重置,把關節拉回更中立的位置。這樣一來,失衡的肌肉就更能順利發力,不只降低受傷風險,也能讓訓練效益更好。
這也給了我一些新的啟發:
- 作為訓練的敲門磚 —— 對新手學生來說,從姿勢歪斜開始說明,能讓他們理解為什麼需要訓練,並願意投入。
- 拓展課表設計 —— 未來我的課程,不會再只停留在傳統的雙邊訓練或肌肥大,而是更全面地思考「張力 × 訓練」的結合。
- 多一種服務模式 —— 如果有學生單純不想訓練,我也能單獨提供張力重置的服務,幫助他們改善痠痛,這也成為額外的價值與收入來源。
小結
這堂課讓我看見,代償不是壞事,而是身體為了生存設計的短期策略。真正的問題,是當代償變成長期,讓身體歪斜固定下來。張力重置的目的,就是幫助身體回到「最省力的模式」,讓關節與肌肉重新分工合作。
而這些收穫,未來不只會豐富我的教學內容,也會成為我在自媒體上能分享給大眾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