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天的樂齡健身運動指導員研習裡,我得到的第一個衝擊,是台灣正在快速走向「超高齡社會」。
1993 年,65 歲人口佔比 7%,那時台灣就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2018 年這個數字超過 14%;而在 2025 年,預估將突破 20%,也就是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 65 歲以上的長者。
這代表什麼?如果長者沒有提前養成運動習慣,就可能需要一名人力去協助、照顧他。那麼剩下的勞動力,還要負擔整個社會的運行。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壓力,也是推動我們思考「樂齡運動」的出發點。
研習中,我聽到一句話深深記在腦中:「樂齡族最重要的,是能維持生活中獨立自主的能力。」
這句話把樂齡健身的價值說得很清楚。不是單純為了身材,也不是追求高強度的挑戰,而是讓長者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走、自己站、自己上下樓梯,甚至能自己做飯、自己洗衣。
這份「不用依賴別人」的自由,就是樂齡運動最大的意義。
八大體適能要素
在課程裡,我們學到「體適能」不只是一個籠統的名詞,而是包含八大要素:
- 心肺功能
- 肌力
- 肌耐力
- 柔軟度
- 身體組成
- 平衡能力
- 協調能力
- 反應能力
缺一不可。
這八項能力就是支撐「日常獨立生活」的基礎。
勇骨健身操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課程中設計的「勇骨健身操」。
這是一套專門為樂齡族群發明的運動操,可以在椅子上完成。它結合了上下肢訓練,每個動作都有四個八拍,不僅能鍛鍊基礎肌力,也能同時刺激反應與協調。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多人一起進行,讓運動變得不再孤單。對長者來說,運動的社交意義和身體效益同樣重要。
雖然我帶的團課長輩都能站著做動作,所以「勇骨健身操」不一定完全適用,但我可以把它安排在課程暖身,短短 15 分鐘,就足以幫助他們「開機」,安全地進入下一階段的訓練。
安全與風險管理
樂齡健身最大的重點,還是在於安全。
課程強調在開始前,一定要填寫 PAR-Q 健康問卷,這是最基本的安全把關。
而在動作設計上,則有幾個原則:
- 運動量由小而大,動作緩慢、有節奏。
- 透過「談話測試」搭配 RPE 量表,判斷長者是否過於吃力。
- 隨著年齡增加,活動量應逐步下降,而不是只靠「自我感覺良好」。
- 避免安排跳躍等震動大的動作,以免骨折風險。
這些提醒,對我未來帶課也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安全沒顧到,所有努力都會前功盡棄。
和一般成人健身的差異
這次課程也讓我清楚看見,樂齡健身和一般成人健身的差別。
對年輕人來說,健身常常是為了外型,或追求更強的力量。但對樂齡族群,持續時間建議從 10–15 分鐘開始,由少到多,一週的頻率反而更重要。
器材方面,他們不需要很複雜的設備。毛巾、彈力帶、抗力球、椅子,都是實用的選擇。
而且,許多亞健康族群會有額外需要注意的狀況,像是關節退化、慢性病、平衡差,這些都要求教練在設計課程時更細心。
我的收穫與反思
課程結束後,我對健身的理解又多了一層。
過去我會強調健身帶來的體態改變、運動表現進步,但現在,我更看見另一個層次:運動使人更自由。
自由不是只靠外力,而是能靠自己雙腳去行走、靠自己雙手去完成日常生活。
當一個人因為運動,能延長獨立生活的時間,那就是健身所能展現的最實際的價值。
結語
樂齡健身不只是「讓長輩動一動」。
它的核心在於:
- 維持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建立八大體適能的平衡
- 在安全的原則下,循序漸進
下一次當你想到「健身」時,不妨想想:這不只是年輕人的事,而是每一個人一生都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