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真面目
我開始察覺到,內心的想法其實會直接影響外在世界。
這個發現來自於一個很尷尬的經驗。
那天上完課,有個學生沒有跟我打招呼就直接離開了。平常他都會聊幾句,那天卻好像刻意避開我的眼神。我腦袋馬上開始轉動起來:「是不是我今天教得不好?」「他是不是覺得我很煩?」「會不會下週他就不來了?」
當我懷疑別人不喜歡我時,最深的恐懼並不是被拒絕,而是價值被質疑。
我會忍不住問自己:「我真的有價值嗎?」「我配得上這份工作嗎?」「如果學生都跑光了怎麼辦?」
這樣的懷疑就像病毒一樣,會感染到我的每個行為。
說話不再果斷,總是加上「你覺得呢?」「這樣可以嗎?」之類的句尾。眼神也會閃避,好像隨時在等對方揭穿我的不安。甚至連走路的姿態都會變得畏手畏腳,好像在為自己的存在道歉。
專業沒有不足,我知道自己教得不差,但這種心境本身就足以削弱我的存在感。
學生感受得到我的不確定,他們會開始懷疑:「教練是不是沒有把握?」「我跟著他練真的對嗎?」
自信的力量
相反地,當我相信自己值得被接納,整個人的狀態就完全不同了。
有一次我心情特別好,前一天剛完成了一堂困難的課程,學生的進步很明顯。
那種踏實感讓我在隔天的課堂上特別有自信。我能專注在做喜歡的事上,不會被雜念干擾。
指令說一就是一,不會猶豫或反覆確認。
「深蹲時膝蓋對準腳尖,注意腳掌不要離地,要確實踏穩。」語氣堅定,沒有多餘的廢話。眼神坦然,直視學生,傳達出「我知道我在做什麼」的訊息。
學生也因此更放心把自己交給我。
他們不用猜測我的想法,不用擔心我會突然改變主意,可以全心全意專注在訓練上。那堂課的效果特別好,學生離開時都很滿意,還有人主動問下次的課程安排。
我開始明白,學生要的不只是專業,更是一種安全感。
他們需要感覺教練是可靠的、確定的、值得信賴的。而這種感覺,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對自己的信心。
循環的秘密
後來我發現,世界並沒有真的改變,改變的是我看待自己的態度。
就像那個沒跟我打招呼的學生,後來我才知道他那天只是心情不好,跟工作上的事情有關,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我的解讀決定了我的反應,我的反應又影響了我接下來的表現。
內心所想,會透過語氣、眼神、肢體動作轉化為外在行為,再從他人的反應折射回來,形成一個循環。
如果我帶著懷疑,那個循環就容易走向灰暗——我懷疑自己,表現得不自然,別人感受到這種不自然,給出的回應可能也比較冷淡,這又加深了我的懷疑。
如果我帶著自信,循環就會走向清晰——我相信自己,表現得自然從容,別人感受到這種正能量,給出的回應也比較正面,這又增強了我的自信。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自證預言」。
當我們相信某件事會發生,我們的行為就會朝著讓它發生的方向調整,最終真的讓它實現了。
修正的方法
意識到這點後,我嘗試找到一些方法來修正這個循環。
第一步是覺察。
當懷疑浮現時,我會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在想什麼?」「這個想法是基於事實,還是基於恐懼?」我提醒自己那只是心境,不是事實。就像天氣會變,情緒也會變,但我的核心價值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波動就消失。
第二步是盤點事實。
冷靜下來看看實際情況:留下的學生依然在,而且大部分都很滿意我的教學。我的專業依然穩固,這些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能都還在。流失的學生多半本來就不穩定,可能是時間不配合、經濟考量,或是個人目標改變,這並不等於我沒有價值。
第三步是刻意練習。
我開始在課堂上刻意練習保持果斷。不再被「怕對方不接受」綁架,而是讓自己的話語有份量。「這個動作對你的核心很重要,我們要多練幾次。」「你的營養真的需要好好補充,不然每一次訓練都是白忙一場」不是在徵求同意,而是在表達我的專業判斷。
起初會覺得有點刻意,但慢慢地這種堅定感變得自然起來,學生也回應得更好。
因為他們感受到了我的確定性。
第四步是尋求外在視角。
我會和其他教練朋友聊天,或是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透過表達,我能從不同角度看見情緒背後的真相。有時候朋友一句話就能點醒我:「你想太多了啦,學生會續課就代表認可你啊。」
寫作也是很好的方法。
把複雜的情緒寫成文字,往往會發現自己的擔心其實沒有想像中嚴重。
小行動的累積
這些練習讓我漸漸體會到:恐懼不會立刻消失,但它也不再主導我。
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上。
比如帶好每一堂課、一點小進步,學習一個新的訓練方法。當我專注在這些具體的行動上時,腦袋就沒有空間去胡思亂想。
甚至在課前的三十秒,我會對自己說一句:「我有價值,因為我正在做喜歡又能幫助人的事。」或是,深呼吸冥想。
剛開始覺得有點好笑,但久了之後發現這真的有效果。這句話會讓我記起自己選擇這份工作的初衷,記起那些因為我的指導而進步的學生,記起自己確實在創造價值。
有時候我也會在課前花幾分鐘回想上一堂課的成功時刻——某個學生終於做對了困難的動作,某個學生說感覺身體變強壯了,某個學生笑著說期待下次課程。
這些小小的勝利會累積成一股力量,提醒我自己是有能力的。
這樣的小行動,會一點一滴地把自信累積起來。
就像存錢一樣,每天存一點,時間久了就會看到明顯的變化。
選擇的力量
現在我明白,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選擇相信還是懷疑,選擇果斷還是猶豫,選擇關注自己的價值還是缺陷。
當我選擇相信、選擇果斷,世界就會回應一個更清晰、更堅定的自己。
不是說要盲目樂觀或忽視問題,而是要學會區分什麼是真實的挑戰,什麼只是內心的恐懼投射。
真實的挑戰需要面對和解決,但恐懼投射往往只會消耗我們的能量,讓我們在還沒開始行動之前就已經投降了。
最近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少問「我有價值嗎?」這樣的問題,而是開始問「我今天要怎麼創造價值?」「我要怎麼幫助眼前的這個學生?」「我要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好?」
焦點從自我懷疑轉向了行動創造,整個人的狀態也跟著改變了。
原來,我們真的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