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好不容易減重5公斤,站在鏡子前卻嘆氣道:「還差10公斤才算完美」;或是辛苦爭取到升職加薪,在慶功宴上卻忍不住想:「要是能像David一樣當上經理就好了」。如果你有類似的感受,恭喜你,你並不孤單——這正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寫照。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經用「鐘擺」來形容人類的痛苦。我們就像那永不停歇的鐘擺,在滿足與不滿足之間來回擺盪,似乎永遠無法停留在幸福的那一端。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物質層面,在情感和精神層面也同樣普遍。
讓我們做個小實驗:回想一下,你上一次感到真正滿足是什麼時候?那種感覺持續了多久?也許是剛買到心儀已久的新手機時,或是完成一個重要項目後的成就感。但很可能,這種滿足感並沒有持續太久。
這種永不滿足的狀態,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同時,它也讓我們陷入了一個無盡的追求循環,使我們難以真正享受當下的幸福。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教導我們要「看清事物的本質」。乍聽之下,這話似乎很深奧,但其實它蘊含著非常實在的生活智慧:
▋面對痛苦的時候,不要希望痛苦儘快結束
▋面對快樂的時候,也不要希望快樂持續
這種態度聽起來可能有些違反直覺。畢竟,我們不是應該盡量避免痛苦,追求快樂嗎?但仔細想想,正是因為我們總是試圖逃避痛苦、緊抓快樂不放,才會陷入那種永不滿足的狀態。
釋迦牟尼的教導提醒我們,痛苦和快樂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我們學會接納這兩種狀態,不過分執著於任何一種,我們就能獲得真正的內心平靜。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追求進步或改善生活。相反,它是在告訴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保持平衡和滿足同樣重要。當我們減重5公斤時,與其糾結於還差多少才完美,不如感謝自己的努力和身體的變化。當我們獲得升職加薪時,與其羨慕他人的位置,不如珍惜自己的成長和機會。
也許,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永恆的快樂,而是學會「接納生命」中所有的起起落落。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態,不過分追求也不刻意逃避,我們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更多的幸福感。
有趣的是,當我們不再「用力追趕和用力捉緊幸福」的時候,我們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因為此時的我們,不再被未來的期待或過去的遺憾所困擾,而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當下,欣賞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所以,下次當幸福來敲門時,別急著計劃下一頓大餐。不妨停下腳步,深呼吸,好好品味當下的幸福滋味。因為,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這些易被忽視的日常時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