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投資考量。根據年齡以及持有標的之時間長短,會決定投資方案的風險大小。基本上,只要延長投資時間超過20到30年,股票的報酬回報通常是最突出的贏家。
長期持有並再投入股息,不論景氣好壞定期定額買入可以降低持有期間的風險。只要持股超過25年,透過定期定額再投入股利甚至加碼,股票報酬通常超過安全的債券。
投資人隨著年齡越大,投資應該越保守。因為年長後工作賺薪水的日子不多了,或已無法工作。當股市虧損時,我們不能依靠薪水支撐生活,需要更安全的風險。此時投資組合中的股票部位應該稍微減少。在人生不同階段資產配置上有不同的投資組合。
不同年齡的投資策略
投資組合隨著年齡不同而變化,我們可以將人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並針對每個階段提供投資組合的建議。
首先,25歲左右的小資族,生活節奏快速且積極,努力賺錢並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此時應規律儲蓄累積資產。此階段的投資組合建議投資比例為現金5%、債券15%、股票70%、房地產10%。股票可包含高風險的新興市場股票,以分散風險。
接著,30至40歲的中年階段,通常是雙薪家庭,風險承擔能力依然較高,但需考慮未來家庭負擔。此階段的投資組合建議現金仍維持5%,房地產10%,股票65%,債券20%。
50至55歲時,多數人收入達到最高,但生活負擔也最重,需開始考慮退休。此階段的投資組合建議現金5%,房地產12.5%,債券27.5%,股票55%。
最後,60至65歲或以上進入退休階段,享受休閒生活但需注意醫療支出。此時風險承擔能力低甚至為零。此階段的投資組合建議現金提高至10%,房地產15%,股票40%,債券35%。
各階段投資組合中,股票應一半投入美國股市及成長股,另一半投入國外及新興市場。現金可放在手上或購買短期債券ETF。
退休金與長壽挑戰
現在正面臨婴兒潮退休的高峰,加上科技進步和醫療發達,預計許多嬰兒潮世代的人,壽命會超過100歲。以現今65歲的人為例,他們的平均壽命還有好幾十年。這意味著大多數退休人士的壽命將超過目前的統計平均值。
我們需要關注這些婴兒潮世代的人是否有足夠的退休金。美國現在早已經轉變為消費大國而非儲蓄國家,美國人不能指望政府來解決困境(台灣也應引以為鑑)。許多美國家庭基本上沒有銀行存款,且信用卡債務高企,財務狀況不佳。
如果你是婴兒潮世代的一員,但退休金不足又不希望晚年生活潦倒,那麼該怎麼辦呢?事實上能有的選擇並不多。首先,讓自己在退休期間要繼續工作並厲行儲蓄計劃(即控制支出並盡量儲蓄)。
退休後繼續工作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延長工作時間能提升自我價值感和建立(新)人際關係連結,有助於維持自己的健康;二是可以延後領取社會退休金,持續有收入並增加儲蓄直到完全退休為止。
這些建議僅提出那些已經退休但準備金不足、選擇有限的人。
退休後的安全提款策略,3.5%的領取方案
如果你已經退休,完全依賴過去的投資來支應生活費,你需要掌握一些自行投資的方法。很多人聽說過4%的提取方案,即每年從所有資產中提取不超過4%。我們建議每年提取3%或3.5%,這樣可以提供更多保障,不會在有生之年花光所有儲蓄和投資。
3.5%的方案意味著每年最多只能動用總儲蓄的3.5%。只要遵循這個比例,即使活到100歲也不會花光所有積蓄,甚至還能留給後代。這筆錢的購買力和整體退休儲蓄的購買力相當。
為什麼是3.5%呢?這是因為股票每年大約有6%的長期報酬率,而債券大約有4%的報酬率。如果投資組合中股票和債券各佔50%,一年大約能產生5%的報酬率。考慮到通貨膨脹平均是1.5%,用5%減掉1.5%,剩下3.5%。只要花費控制在3.5%,基本上就不會動到本金,同時維持實質購買力。
但單靠債券和股票的年利息收入往往不足以支付生活支出。此時,我們需要決定是賣出股票還是債券來滿足每年的基本支出需求。資金的提取應從比例過重的股票中進行。我們應該檢查債券和股票的比重是否失衡。例如,若原本設定債券和股票各占50%,但後來股票增至60%,債券降至40%,這時應先賣出部分股票來補足生活支出,達到每年3.5%的總資產需求。此外,每年要記得對投資組合進行再平衡,如維持股票和債券各占50%,以保持風險承受度一致。
PS. 如果通貨膨脹率如聯準會目標維持在2%,那麼每年3%的支出率更為恰當。保守的支出讓自己有更高機會不會把儲蓄用完。
財務靈活微調
沒有人能保證上述建議的規則,能讓你在有生之年擁有用不完的積蓄。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其他多元收入與資產,對人生不同鳩段的投資組合建議做自我的調整。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高壽(90+)時,每年可以提領3.5%的退休金並且擁有持續成長的投資組合。除非你發現醫療科技掌握更多保持年輕的秘訣,你還會活得更久,否則那時候適度考慮放鬆對財務的掌控,也可能讓生活過得更快樂、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