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了一個宇宙級的真理:只要我說「我上班呢」,整個世界的難題都會自動轉移到別人身上。

婆婆打來說家裡水管壞了,我只要一句「哎呀我在公司呢」,電話那頭就會安靜一秒,然後轉去打給三媳婦。公公要去醫院抽血檢查,我一邊打字一邊說「我開會呢」,掛掉電話之後心裡忍不住暗笑:幸好有三媳婦,她簡直是全家的緊急應變小組。
我常常覺得,職場不是在養活我,而是在保護我。因為有了「上班」這面盾牌,我就能輕鬆躲掉無數「臨時任務」。我們家三個媳婦:我和二媳婦都上班,三媳婦在家做全職主婦。每次公婆有事情要幫忙,我和二媳婦的回答幾乎一模一樣:「不好意思,我要上班。」電話那頭的沉默,像是自動在心裡翻譯成:「好吧,那還是找三媳婦吧。」
三媳婦總是很快就答應了。她的語氣聽起來溫柔又輕鬆,好像她真的有很多空閒。
可我偷偷觀察過她的日子。早上六點起床準備全家早餐,七點半送孩子上學,八點回來開始洗昨晚堆積的碗盤。接著是洗衣服、拖地、整理房間,十點半出門買菜,回來後馬不停蹄地準備午餐。下午一點吃完飯稍作休息,兩點半又要出門接孩子放學,順便幫公婆去藥局拿藥、到銀行辦事。晚上還要督促孩子寫作業、準備明天的便當、整理全家的大小事。
她沒有打卡機記錄工時,沒有年假可以申請,也沒有薪水入帳。她唯一的身份,就是那個「最有空的人」。
有一次我下班提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看到她在陽台晾衣服,夕陽斜照在她的側臉上,神情很平靜。那一瞬間我心裡突然湧起一陣說不出的複雜情緒:我們是不是把她的辛苦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一邊抱怨工作壓力,一邊卻讓她默默承擔著另一種看不見的重量。
我開始想,為什麼「上班」成了最合理的拒絕理由,而「在家」卻等於有空?這背後有一個隱形的觀念:誰看起來比較閒,誰就要承擔更多。
可事實是,家庭主婦只是把工作換了一個場景。她的工時往往比我們更長,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點,中間幾乎沒有真正的休息時間。她的壓力更隱形,沒有績效考核,卻要面對家人的各種需求和情緒。她的付出不會被社會計算進GDP,卻是整個家庭運轉的核心動力。
我們常說自己在外打拼很辛苦,加班熬夜、應酬客戶、承擔業績壓力,但其實她們也在用另一種方式托住這個家。她們的辦公室是廚房、客廳、洗衣間,她們的客戶是家裡的每一個人,她們的KPI是讓每個人都感到被照顧。
我忽然覺得,我們的分工好像缺了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彼此的看見」。不是誰該犧牲,而是我們能不能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辛苦,每份付出都有它的價值。
時間成本這個概念,不應該只適用於有薪水的工作。洗衣服需要時間、做飯需要時間、陪伴老人需要時間、教育孩子更需要時間。這些時間一樣寶貴,一樣不可重來,憑什麼要被視為「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後來我跟二媳婦聊到這件事,我們都笑著承認,其實我們有點「理直氣壯地逃避」。我們開始嘗試改變,哪怕只是一週輪流一次的陪診,或是週末主動承擔一些家務,三媳婦的眼神都明顯放鬆了許多。
公婆或許沒有惡意,他們只是習慣了找最方便的人,就像我們習慣了用「上班」當藉口。可是,愛不應該只找最方便的出口。真正的愛,是分擔,是體諒,是在彼此疲憊的時候,還願意伸手相助,而不是讓愛變成某個人單方面的義務。
現在每當我又想說「我上班呢」的時候,我會先停下來想一想:這件事真的只能她做嗎?我能不能調整一下時間?哪怕是提供一些其他形式的支持?
每個人的時間都有價值,真正的愛是懂得分擔,而不是理所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