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因應
上文提及劉禹錫在參與「永貞改革」失敗後,和當時的七位亦銳意改革的年輕官員一起被放逐邊疆,充當司馬,其中就包括柳宗元。劉與柳相差一歲,見解類似,抱負相同,卻同遭不幸。但從劉禹錫留下的「陋室銘」中可以看他雖遭困阨,但卻傲岸不屈,不隨俗、不屈服的自我期許;而從他的「烏衣巷」一詩中,可以看出他認為:盛衰富貴都是一時的,所以一時的挫折困頓算得了什麼,沒有必要那麼在意。他還有一首詩,詩名《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換句話說,他被貶朗州十年了,今日才得回京城,回到京城後對那些排除異己,附庸權貴的倖進官員充滿了不屑,所以乃用此詩加以嘲諷,從詩名中的「戲贈」二字,可以看出他的不滿和不服,他和另外那七位被貶官員因此詩再度被貶,但也可看出他的個性來:一時的盛衰得失他似乎不怎麼在意,因此貶謫對他的影響不大。
柳宗元的因應
然而柳宗元就不一樣了,柳氏出身權貴,後來家世沒落,因此全家人將重振家風的責任和期望,全部寄託在他身上,而他也不負眾望,二十餘歲就考中進士,也有著踔厲風發的政治理想和服務熱誠,因而,為了積極參與了旨在革除時弊的「永貞改革」,被貶謫後,對他的影響極大,他不解,他惶惑,他痛苦,他掙扎……,「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始得西山宴遊記>。他希望藉著遊山玩水來擺脫內心的痛苦,但痛苦一直耿在心裡,掙脫不了,所以他說:「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與李翰林建書>。他在<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中說「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四州刺史是「永貞改革」後與他一起被貶的八個人中的四個,詩中他起筆就是一片悲苦,而且是悲苦到底,「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我們都被貶在荒涼野地,連書信往來都有困難(字裡行間滿滿的無奈,滿滿的悲苦)。又如「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看山移情,但他卻把山峰看成劍,想到的是:山似在「割愁腸」,換言之,貶謫帶來的愁悵和痛苦,柳宗元一直無法擺脫,一直無法放下。他的早么,與此應該脫離不了干係吧?
小結
人生在世困頓挫折難免,所以才有「人生不如事,十常八九」"辛棄疾<賀新郎,用前韵再賦>"的說法,學史主要在「汲取過往經驗,避免重蹈覆轍。」相同的才華,相同的熱誠,類似的遭遇,類似的困阨,不同的心態,不同的結果,令人感慨良多;那,我們可以從劉、柳兩人被貶後的因應中,汲取到什麼樣的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