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東歐,總會聯想到俄羅斯與共產黨的淵源。因為接下來要前往東歐展開波橋計畫,我也開始閱讀一系列關於東歐、波蘭的文化與歷史書籍。其中,我正在閱讀呂正理的《共產世界大歷史 : 一個革命理想的形成與破滅》。
身為台灣人,我們對「共產黨」並不陌生,隔壁的中國就是最直接的例子。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共產主義最初並不是以高壓統治的形象登場,而是抱有美好的願景:人人財產均分、弱勢能被照顧、社會能更加公平。我一直有所疑問:為什麼這樣的理想,最後卻一再被歷史證明為不可行?趁這次波橋計畫,該讓我好好挖掘這近百年來的歷史,以及為何所有自由民主國家,提到共產黨,如臨大敵。

《共產世界大歷史 : 一個革命理想的形成與破滅》簡介
這本書是一本文筆流暢的大眾向歷史讀物。作者結合嚴謹的史料考證與小說式的敘事筆法,讓讀者能輕鬆走進共產主義的歷史脈絡。始於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一路深入探討蘇聯、中共、北韓、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共產政權的興衰,資料非常豐富,同時眾多的案例跟政權比對更能讓人清楚看見共產黨的本質與特點。我一天就一口氣看了 50%,算是相當易讀的好書。
共產主義的誕生背景
工業革命帶來社會劇烈變化。圈地運動使農民失去土地,而工廠興起又讓勞工陷入長工時、低薪水、幾乎無法生存的困境。無產階級因而大量出現,社會矛盾愈發尖銳。馬克思與恩格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共產黨宣言》(1848)中明言:「共產黨人公開聲明,我們的目的只能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來達到。」
隨著時代推進,第一個共產國家在蘇俄誕生了。作者詳細介紹了浪潮般一代代推進的共產學者與革命家,客觀的文筆中,卻帶出了讓我震驚的三件事實:
第一個震驚:共產主義奠基於暴力革命
我原本以為共產主義的源頭是一種「和平的烏托邦」。它追求的是平等與照顧,讓每個人都能安穩生活。但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明確主張,共產黨必須透過「不斷的革命」,而且是「暴力的革命」,才能推翻既有的有產階級。
這讓我大受震驚。原來,共產主義的起點就已經是流血與暴力,而不是我幻想中的「理性協調」或「公平共享」。這也意味著,它並不是在和平中孕育出的理想,而是從一開始就注定與流血和衝突綁在一起。
第二個震驚:內部鬥爭從一開始就存在
書中讓我發現另一個驚訝的現象:共產主義的內部文化,從馬克思的時代就已經充滿派系鬥爭。不同的學者、不同的派別,不斷爭奪「正統」的地位。他們會為了理念上的分歧,公開爭吵、互相批評,甚至透過成立新的聯盟來孤立他人。凡是與核心理念稍有出入的人,不是被排擠,就是被開除出黨。
這種鬥爭文化,讓我看到一個驚人的連續性:今天我們對共產黨的印象——嚴重內耗、權力爭奪、排斥異己——其實不是後來才出現的,而是早在理論階段就已經寫進了它的基因。不管是蘇共還是中共,不僅對待敵人鐵腕,對內的清洗跟批鬥更是殘酷。
第三個震驚:經濟理想的實驗為何失敗
書裡提到一個令我難以忘懷的案例:蘇格蘭有一位企業家兼地主,他經營工廠時嘗試實踐「平等而人性化」的制度。他盡量給予工人優渥待遇,透過技術改革縮短工時、提高薪資,甚至大量購買高品質商品,再以低價賣給工人。他的工廠一度運作良好,宛如一個縮小版的理想社會。
後來,這個制度的成功讓他被邀請到美國,進行更大規模的社會實驗。然而,這場實驗卻最終徹底失敗。原因有二:
- 缺乏激勵:沒有人願意多費心思工作,但對於失去權益斤斤計較。
- 公共財產的困境:缺少私人財產概念,導致沒有人願意維護或付出。就算有少數人一開始願意積極努力,也很快被同化,轉而怠惰。
這個實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單純依靠理想與制度設計,卻忽視人性本質的「平均主義」,終究無法持久。共產黨的經濟型態本質,就注定無法勝過自由貿易。因此,他們要透過「鬥垮」資產階級,來接收其他人的經濟果實。
蘇俄崛起的啟示
當我讀到書中關於蘇俄崛起的篇章時,更能感受到前述三點如何成為後來歷史的伏筆。暴力奪權、內部鬥爭、經濟失敗,最終逼使蘇俄走向獨裁與恐怖政治。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並不是偶然,而是共產黨「體質」上的先天缺陷。無論是蘇聯,還是後來的中國,這種與人性對抗的制度基因,注定會把國家拖入同樣的惡性循環。
小結
雖然我目前只讀到書的一半,但已經感受到這本書揭示的殘酷真相:共產主義雖然在同情貧窮無產階級的時代背景下滋長,往往也能獲得絕望民眾的支持,但從一開始,它的核心就與暴力、鬥爭、經濟困境糾纏不清。它不是在實踐過程中才走偏,而是自誕生起就種下了失敗的因子。
帶著這樣的理解,我抱著嚴肅的心情,準備自己即將踏上東歐的旅程。因為當我走進波蘭、烏克蘭,或許能親眼看見這段歷史陰影如何仍在影響當下,並思考他們是如何在傷痕之中,尋找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