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台灣的交通問題,其實不是單純的道路規劃,而是政治的縮影。
而汽機車,又偏偏是台灣選民最依賴的命脈。
結果是什麼?
表面上「方便」,背後卻是每年數千條人命的掛點。
台灣人習慣了這種犧牲,民族性往往變成:「只要不是發生在我身上,就沒感覺。」 日復一日,大家繼續上路,繼續冒險。
我們其實不用等到全面戰爭,因為 每年交通奪走的人命,本身就像是一場小型戰爭。
只是這場戰爭沒有槍砲聲,只有救護車鳴笛與冰冷統計數字。
一、開場數據:一年死傷慘烈
台灣每年都有將近三千人死於交通事故,還有數十萬人受傷、住院。
這樣的死亡規模,相當於一年打一場小型戰爭。而我們卻逐漸習慣,把它當成日常。
二、為什麼必須限縮汽機車數量
核心原因:沒有源頭管制。
- 新加坡早就明白:土地有限,若車數不控,交通一定爆炸 → 所以用高額稅率、配額制度去限車。
- 日本許多市區要求必須先有停車位才能買車,甚至在大城市靠鐵路+步行解決大部分出行。
相比之下,台灣幾乎是「汽機車想買就買、想上就上」,再加上都市規劃放任住商混合,結果就是馬路同時充斥汽車、機車、行人、臨停與路邊攤,密度飆高,品質必然崩壞。
三、數學視角:變數等比劇增
很多人以為:「路上多一台車,只是多一點風險。」
錯!交通風險不是加法,而是平方級數在成長。
- 基本公式
N× (N-1)除以2
所以風險的基礎量接近 N²。 - (N−1):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跟自己互動,要扣掉自己。
- 除以 2:因為 A遇到B 和 B遇到A 是同一件事,不能算兩次。
- 舉例:從 N=10 到 N=100
- N=10: 小型路口,大約十台車或幾個行人混在一起。 互動數是 45 種。 → A切到B,B擋住C,D閃一個洞歪到E,F臨停害G急煞……光10個人就已經是一張45線的互動網。
- N=50: 中型路段,車流明顯擁擠。 互動數暴增到 1,225 種。
- N=100: 尖峰時段的大路口,上百輛車+行人同時存在。 互動數直接衝到 4,950 種。 換句話說:每一秒鐘,近五千條潛在的「可能出事的連線」同時存在。
- 再加上其他放大器
→ 所以實際風險不只是 N²,其實還有很多變數沒算上:(但數學似乎會變太複雜太難我也不知道怎麼算做罷) - 橫向動作 :切線、迴轉、閃凹洞。
- 速度差:機車 60km/h vs 行人 5km/h,每一次交會都是高能量賭博。
- 不可預測性 :不打方向燈、突然開門、臨停聊天。
SO.....
各位想像一下,一個路口10台車,已經有45種可能碰撞的組合;如果是100台車,就是近五千種!更別提切線、閃洞、臨停,風險會被放大成數倍。這就是為什麼台灣馬路隨時有人出事,不是錯覺,而是路上隨著車人變多而變數急遽增加!」
四、速度差=風險槓桿
有人誤以為管制腳踏車、機車、汽車是「歧視某些交通工具」。其實重點不是工具,而是速度差。
- 行人 vs 行人:4–6 km/h,撞到頂多道歉拍拍灰塵或者互相瞪眼。
- 腳踏車 vs 行人:15–20 km/h,撞擊就可能就會骨折。→ 所以東京很多鬧區連腳踏車都管制。
- 機車 vs 行人/腳踏車:40–60 km/h,小失誤就得送醫。
- 汽車 vs 機車/行人:70–100 km/h,死亡率極高。
這和學校走廊禁止奔跑是一樣的道理:不是歧視跑步,而是在步行基準環境裡,速度快的人就是危險變數。
SO.....
「不是歧視某種交通工具,而是物理規律:只要快過行人速度,這就是危險變數。」
五、台灣用路人與政府的「腳痛醫腳、頭痛醫頭」
(一)「台灣用路人規矩不好」確實是現象,但更多其實是制度養出來的。
- 行為不是天生,而是制度導向
- 新加坡人天生比較守規矩嗎?不是,是因為高額罰款、配額制度、嚴格執法讓大家不敢亂來。
- 日本人為什麼騎腳踏車不會橫衝直撞?因為有專用道、停車空間限制、都市規劃。
- 規矩=習慣,習慣=制度養成
- 如果環境每天「秒數過長、路口不連貫、照相機亂設」,大家被逼得急躁,自然就養成闖黃燈、亂切線的習慣。
- 相反地,如果制度清楚:違規必抓、車流總量受控、專用道保障安全,久了自然就養成守規矩的文化。
- 限制比說教更有效
- 你說「與其罵,不如限制」很對。人類行為靠規範,而不是光靠勸說。
- 學校走廊禁止奔跑,不是因為小孩天生不守規矩,而是規則清楚,久了小孩就會習慣「在走廊就是要走」。
- 交通也是一樣:制度一改,行為就改。
(二)政府作為:我們看到的對策,大多停留在表面:
- 拉長紅綠燈秒數:每個路口等超過40秒,看似消化車流,實際只是製造更多不耐煩與闖燈。
- 廣設測速照相:讓民怨升高,卻沒動到車流過量的根本。
就像病人頭痛吞止痛藥、腳痛貼酸痛貼布,真正的病灶完全沒處理。
六、笨蛋!問題出在結構
台灣的道路設計根本上繼承了「美式大公路主義」,加上住商混合的都市肌理:
- 幹道設計用來讓車快跑,但卻充滿小店、機車、行人。
- 號誌設計不連貫,綠燈過一個路口,下個馬上再停。
- 缺乏專用道、缺乏公共運輸替代,汽機車總量無止境膨脹。
結果不一定是用路人天生壞,而是結構逼人出錯,路怒症與事故很多是「制度養出來的」。(當然不是絕對)
規矩不是天生,而是制度養成
跟我哥辯論時,他說「台灣用路人規矩不好」。
沒錯!我承認現象存在,但我強調:規矩是制度養出來的。
- 新加坡:嚴格執法+高額罰款 → 規矩自然成。
- 日本:有專用道+停車限制 → 腳踏車就不亂衝。
- 台灣:環境本身逼人搶快 → 習慣自然走樣。(闢入很多紅燈一下子就破40 50秒甚至90秒,沒有趕上就要再停90秒 於是很多人就會被逼急燥,但衝過去後不僅危險吃罰單下 一個路口還是因為不連貫的號誌繼續停,於是耐性漸漸被消磨)
與其罵,不如限制。限制久了,就會變成習慣。
就像學校走廊禁止奔跑,一開始小孩會不爽,但規矩清楚後,大家自然就會「在走廊就是要走」。 交通同理:制度一改,行為就改。
總結:不是人天生壞,而是制度放縱;與其罵,不如限。
七、行為改善 vs 結構管制
做法說法常見口號問題在哪裡效果行為改善(治標)「行人要小心!」、「駕駛要守規矩!」就算大家盡量注意,當路上 N 值過大 → N² 互動爆炸,小失誤也會被放大成大事故。效果有限,靠人性維持,不可持續。結構管制(治本)「減少汽機車總量」從根本壓低 N,讓互動數下降,降低事故基礎盤。效果直接、持續,能長期降低死亡與受傷率。
SO~~~:
「各位,叫大家小心有用嗎?有一點點用,但治標而已。數學已經證明,只有從總量下手,才是治本。減少車流量,就能把風險從 N² 直接壓回去。」
八、結尾:總量管制,從市區開始
要真正降低台灣交通死亡與受傷,不是多拉幾秒紅綠燈,也不是多設幾台照相機。
關鍵在源頭控管:
- 市區優先推行汽機車總量管制,搭配公共運輸、步行、自行車系統。
- 不是一刀切,而是分區分段實施,先在人口稠密、事故高風險區減少車流。
只有這樣,台灣才能讓交通從「每天的死亡賭局」,變回一個安全、可預測的生活環境。
永遠記得美國腦權威教授來台過斑馬線被撞死、日本夫婦下郵輪遊台中市區被撞死、一堆高中生拿完駕照騎機車被撞死 、一堆大學生被撞死 更印象深刻的是,某一年那時還有蘋果報,一天就發生(只算上版面的) 9起死亡交通事故,記者只能不停更新版面。
台灣別說打仗了,好不容易培養/養大的孩子每天都活在嚴重的不確定性,自己就先內耗完畢,難怪這10年台灣移民移出率節節攀升,很多人其實心知肚明怎麼一回事。不只是經濟或懼怕戰爭或薪資,更多人其實是為了下一輩的綜合考量所做的理智決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