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亂象與汽機車管制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引言

台灣的交通問題,其實不是單純的道路規劃,而是政治的縮影。


因為 總統與地方縣市長都有任期限制,沒有人願意得罪選民。


而汽機車,又偏偏是台灣選民最依賴的命脈。


結果是什麼?


表面上「方便」,背後卻是每年數千條人命的掛點


台灣人習慣了這種犧牲,民族性往往變成:「只要不是發生在我身上,就沒感覺。」 日復一日,大家繼續上路,繼續冒險。


我們其實不用等到全面戰爭,因為 每年交通奪走的人命,本身就像是一場小型戰爭


只是這場戰爭沒有槍砲聲,只有救護車鳴笛與冰冷統計數字。



一、開場數據:一年死傷慘烈

台灣每年都有將近三千人死於交通事故,還有數十萬人受傷、住院


這樣的死亡規模,相當於一年打一場小型戰爭。而我們卻逐漸習慣,把它當成日常。



二、為什麼必須限縮汽機車數量

核心原因:沒有源頭管制。

  • 新加坡早就明白:土地有限,若車數不控,交通一定爆炸 → 所以用高額稅率、配額制度去限車。
  • 日本許多市區要求必須先有停車位才能買車,甚至在大城市靠鐵路+步行解決大部分出行。

相比之下,台灣幾乎是「汽機車想買就買、想上就上」,再加上都市規劃放任住商混合,結果就是馬路同時充斥汽車、機車、行人、臨停與路邊攤,密度飆高,品質必然崩壞。



三、數學視角:變數等比劇增

很多人以為:「路上多一台車,只是多一點風險。」


錯!交通風險不是加法,而是平方級數在成長。


  1. 基本公式
    N× (N-1)除以2

    所以風險的基礎量接近
    • (N−1):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跟自己互動,要扣掉自己。
    • 除以 2:因為 A遇到B 和 B遇到A 是同一件事,不能算兩次。
  2. 舉例:從 N=10 到 N=100
    • N=10: 小型路口,大約十台車或幾個行人混在一起。 互動數是 45 種。 → A切到B,B擋住C,D閃一個洞歪到E,F臨停害G急煞……光10個人就已經是一張45線的互動網。
    • N=50: 中型路段,車流明顯擁擠。 互動數暴增到 1,225 種。
    • N=100: 尖峰時段的大路口,上百輛車+行人同時存在。 互動數直接衝到 4,950 種。 換句話說:每一秒鐘,近五千條潛在的「可能出事的連線」同時存在。
  3. 再加上其他放大器
    → 所以實際風險不只是 N²,其實還有很多變數沒算上:(但數學似乎會變太複雜太難我也不知道怎麼算做罷)
    • 橫向動作 :切線、迴轉、閃凹洞。
    • 速度差:機車 60km/h vs 行人 5km/h,每一次交會都是高能量賭博。
    • 不可預測性 :不打方向燈、突然開門、臨停聊天。

SO.....

各位想像一下,一個路口10台車,已經有45種可能碰撞的組合;如果是100台車,就是近五千種!更別提切線、閃洞、臨停,風險會被放大成數倍。這就是為什麼台灣馬路隨時有人出事,不是錯覺,而是路上隨著車人變多而變數急遽增加!」



四、速度差=風險槓桿

有人誤以為管制腳踏車、機車、汽車是「歧視某些交通工具」。其實重點不是工具,而是速度差

  • 行人 vs 行人:4–6 km/h,撞到頂多道歉拍拍灰塵或者互相瞪眼。
  • 腳踏車 vs 行人:15–20 km/h,撞擊就可能就會骨折。→ 所以東京很多鬧區連腳踏車都管制。
  • 機車 vs 行人/腳踏車:40–60 km/h,小失誤就得送醫。
  • 汽車 vs 機車/行人:70–100 km/h,死亡率極高。

這和學校走廊禁止奔跑是一樣的道理:不是歧視跑步,而是在步行基準環境裡,速度快的人就是危險變數

SO.....

「不是歧視某種交通工具,而是物理規律:只要快過行人速度,這就是危險變數。」



五、台灣用路人與政府的「腳痛醫腳、頭痛醫頭」

(一)「台灣用路人規矩不好」確實是現象,但更多其實是制度養出來的。

  • 行為不是天生,而是制度導向
    • 新加坡人天生比較守規矩嗎?不是,是因為高額罰款、配額制度、嚴格執法讓大家不敢亂來。
    • 日本人為什麼騎腳踏車不會橫衝直撞?因為有專用道、停車空間限制、都市規劃。
  • 規矩=習慣,習慣=制度養成
    • 如果環境每天「秒數過長、路口不連貫、照相機亂設」,大家被逼得急躁,自然就養成闖黃燈、亂切線的習慣。
    • 相反地,如果制度清楚:違規必抓、車流總量受控、專用道保障安全,久了自然就養成守規矩的文化。
  • 限制比說教更有效
    • 你說「與其罵,不如限制」很對。人類行為靠規範,而不是光靠勸說。
    • 學校走廊禁止奔跑,不是因為小孩天生不守規矩,而是規則清楚,久了小孩就會習慣「在走廊就是要走」。
    • 交通也是一樣:制度一改,行為就改。


(二)政府作為:我們看到的對策,大多停留在表面:

  • 拉長紅綠燈秒數:每個路口等超過40秒,看似消化車流,實際只是製造更多不耐煩與闖燈。
  • 廣設測速照相:讓民怨升高,卻沒動到車流過量的根本。

就像病人頭痛吞止痛藥、腳痛貼酸痛貼布,真正的病灶完全沒處理


六、笨蛋!問題出在結構

台灣的道路設計根本上繼承了「美式大公路主義」,加上住商混合的都市肌理:

  • 幹道設計用來讓車快跑,但卻充滿小店、機車、行人。
  • 號誌設計不連貫,綠燈過一個路口,下個馬上再停。
  • 缺乏專用道、缺乏公共運輸替代,汽機車總量無止境膨脹。

結果不一定是用路人天生壞,而是結構逼人出錯,路怒症與事故很多是「制度養出來的」。(當然不是絕對)



規矩不是天生,而是制度養成

跟我哥辯論時,他說「台灣用路人規矩不好」。


沒錯!我承認現象存在,但我強調:規矩是制度養出來的


  • 新加坡:嚴格執法+高額罰款 → 規矩自然成。
  • 日本:有專用道+停車限制 → 腳踏車就不亂衝。
  • 台灣:環境本身逼人搶快 → 習慣自然走樣。(闢入很多紅燈一下子就破40 50秒甚至90秒,沒有趕上就要再停90秒 於是很多人就會被逼急燥,但衝過去後不僅危險吃罰單下 一個路口還是因為不連貫的號誌繼續停,於是耐性漸漸被消磨)

與其罵,不如限制。限制久了,就會變成習慣。


就像學校走廊禁止奔跑,一開始小孩會不爽,但規矩清楚後,大家自然就會「在走廊就是要走」。 交通同理:制度一改,行為就改。


總結:不是人天生壞,而是制度放縱;與其罵,不如限。


七、行為改善 vs 結構管制

做法說法常見口號問題在哪裡效果行為改善(治標)「行人要小心!」、「駕駛要守規矩!」就算大家盡量注意,當路上 N 值過大 → N² 互動爆炸,小失誤也會被放大成大事故。效果有限,靠人性維持,不可持續。結構管制(治本)「減少汽機車總量」從根本壓低 N,讓互動數下降,降低事故基礎盤。效果直接、持續,能長期降低死亡與受傷率。

SO~~~

「各位,叫大家小心有用嗎?有一點點用,但治標而已。數學已經證明,只有從總量下手,才是治本。減少車流量,就能把風險從 N² 直接壓回去。」



八、結尾:總量管制,從市區開始

要真正降低台灣交通死亡與受傷,不是多拉幾秒紅綠燈,也不是多設幾台照相機。


關鍵在源頭控管


  • 市區優先推行汽機車總量管制,搭配公共運輸、步行、自行車系統。
  • 不是一刀切,而是分區分段實施,先在人口稠密、事故高風險區減少車流。

只有這樣,台灣才能讓交通從「每天的死亡賭局」,變回一個安全、可預測的生活環境。

永遠記得美國腦權威教授來台過斑馬線被撞死、日本夫婦下郵輪遊台中市區被撞死、一堆高中生拿完駕照騎機車被撞死 、一堆大學生被撞死 更印象深刻的是,某一年那時還有蘋果報,一天就發生(只算上版面的) 9起死亡交通事故,記者只能不停更新版面。

台灣別說打仗了,好不容易培養/養大的孩子每天都活在嚴重的不確定性,自己就先內耗完畢,難怪這10年台灣移民移出率節節攀升,很多人其實心知肚明怎麼一回事。不只是經濟或懼怕戰爭或薪資,更多人其實是為了下一輩的綜合考量所做的理智決策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eron雜七雜八的日常
10會員
65內容數
有時耍廢 有時一本正經 大部分是紀錄想法
2025/09/11
開場:不意外的死亡 Charlie Kirk 在猶他大學遭狙擊槍殺,對許多人而言或許震驚,但對我來說並不意外。這不是幸災樂禍,而是一種歷史收斂的直覺。當一個人長年以沒有妥協空間的方式演講,對某些人而言就是煽動對立,Charlie Kirk常以極端的簡單框架來解釋複雜社會,他本身就走在成為仇
Thumbnail
2025/09/11
開場:不意外的死亡 Charlie Kirk 在猶他大學遭狙擊槍殺,對許多人而言或許震驚,但對我來說並不意外。這不是幸災樂禍,而是一種歷史收斂的直覺。當一個人長年以沒有妥協空間的方式演講,對某些人而言就是煽動對立,Charlie Kirk常以極端的簡單框架來解釋複雜社會,他本身就走在成為仇
Thumbnail
2025/09/05
行政院鬆綁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規定,將其排除銀行法第72-2條限制,引發市場熱議。此舉意在協助青年購屋,但同時也可能造成房價上漲,甚至成為建商的解套方案。本文深入分析政策背後邏輯,探討其利弊,並提供SEO建議。
2025/09/05
行政院鬆綁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規定,將其排除銀行法第72-2條限制,引發市場熱議。此舉意在協助青年購屋,但同時也可能造成房價上漲,甚至成為建商的解套方案。本文深入分析政策背後邏輯,探討其利弊,並提供SEO建議。
2025/08/07
在這座島上,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問題浮現:交通亂象、房價高漲、少子化、產業空洞、觀光乏力、美感崩壞……但每次政府的回應總是熟悉得令人嘆氣→「宣導」、「補助」、「罰則」、「修法」、「加強執法」,然後就沒了。 這不是治病,這只是開止痛藥。 以下舉幾個例: 一、交通混亂:治標不治本的測速器文化 台灣
2025/08/07
在這座島上,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問題浮現:交通亂象、房價高漲、少子化、產業空洞、觀光乏力、美感崩壞……但每次政府的回應總是熟悉得令人嘆氣→「宣導」、「補助」、「罰則」、「修法」、「加強執法」,然後就沒了。 這不是治病,這只是開止痛藥。 以下舉幾個例: 一、交通混亂:治標不治本的測速器文化 台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外交部證實奧地利不承認台灣國際駕照,這反映出民進黨近8年統治下的交通政策腐敗和無能,導致交通亂象。 政府應立即提升考照難度、改革駕訓制度、恢復駕照期限與建立回訓汰除機制。 新任交通部長李孟諺應成為改革的帶頭人,而非延續腐敗。
Thumbnail
外交部證實奧地利不承認台灣國際駕照,這反映出民進黨近8年統治下的交通政策腐敗和無能,導致交通亂象。 政府應立即提升考照難度、改革駕訓制度、恢復駕照期限與建立回訓汰除機制。 新任交通部長李孟諺應成為改革的帶頭人,而非延續腐敗。
Thumbnail
如果政府什麼都做得很好的話,我們幹嘛要這麼辛苦上街頭? 2024年03月23日14:00,我們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號召群眾集結在立法院外,希望讓立法院退回交通惡法! 日前因部份職業駕駛群體對某些民進黨的立委(像是王定宇之類的)陳情,記點制度害他們無法維持生計,而在今年立委選舉落選、轉個彎就上任民進黨
Thumbnail
如果政府什麼都做得很好的話,我們幹嘛要這麼辛苦上街頭? 2024年03月23日14:00,我們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號召群眾集結在立法院外,希望讓立法院退回交通惡法! 日前因部份職業駕駛群體對某些民進黨的立委(像是王定宇之類的)陳情,記點制度害他們無法維持生計,而在今年立委選舉落選、轉個彎就上任民進黨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Thumbnail
限制行為能力(被政府機關公告停止適用)的電子簽章法修法,需要立法委員、政務委員的協助。我曾經的狗吠火車,早在20201116就在自由廣場向衮袞諸公提出。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12952 https://www.chinatimes.co
Thumbnail
限制行為能力(被政府機關公告停止適用)的電子簽章法修法,需要立法委員、政務委員的協助。我曾經的狗吠火車,早在20201116就在自由廣場向衮袞諸公提出。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12952 https://www.chinatimes.co
Thumbnail
最近中共國大陸的陸配在臺灣獲得臺灣身分證,卻沒有認同臺灣的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該法案過度開放陸配來臺的健保資源和身分證申請,有潛在安全風險,應更謹慎審慎門檻。
Thumbnail
最近中共國大陸的陸配在臺灣獲得臺灣身分證,卻沒有認同臺灣的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該法案過度開放陸配來臺的健保資源和身分證申請,有潛在安全風險,應更謹慎審慎門檻。
Thumbnail
這起社會事件引發各種輿論,反映了臺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文章中提出了改善生命教育、提高危機意識、以及加強社工師薪資福利等建議,藉此呼籲社會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Thumbnail
這起社會事件引發各種輿論,反映了臺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文章中提出了改善生命教育、提高危機意識、以及加強社工師薪資福利等建議,藉此呼籲社會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Thumbnail
臺灣選舉延續了民主之路。未來路況或更顛簸,選舉結果呈現臺灣政治多樣性,地方勢力對政治構成影響。傳統藍綠立場受到挑戰,新興勢力開始受到民眾注目,民進黨未來如何行銷政績展現形同重要課題。
Thumbnail
臺灣選舉延續了民主之路。未來路況或更顛簸,選舉結果呈現臺灣政治多樣性,地方勢力對政治構成影響。傳統藍綠立場受到挑戰,新興勢力開始受到民眾注目,民進黨未來如何行銷政績展現形同重要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