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整理觀念:二諦、無念、即心即佛、無得無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世間法,是凡夫見,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緣六塵境相,來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諦是出世間法,是聖者見,了悟五蘊本空,六塵非有,四大分離如昨夢,追尋無有處所,人空,法亦空,見諸法空相,是「性空」的概念,說的是「理」法。  

性空方能緣起,緣起即顯性空,亦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起凡聖見,不偏有無,理事無礙,悲智雙運,空有不二,離是二邊,是為般若波羅蜜,三世諸佛皆從般若出,是大乘之正宗,即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於念而無念也。  

於念者,世俗諦緣生,念念慈悲喜捨,眾生無邊誓願度;無念者,勝義諦性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俱遣,不作有眾生得滅度之念想,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於念而無念,無念為宗也。  諸菩薩摩訶薩,無念為宗,自在觀心觀自在,於念而無念,得作相、離相之自由,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即心即佛,無住於相,自見自身佛性,自性如來善護念,自性如來善付囑,應如是降伏妄心,應如是安住其心。  

二諦是佛教基本的理論原則,以空破有,以有破空,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是入不二法門。

raw-image

《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俗諦緣生,偉哉世尊,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勝義諦性空,阿耨多羅非從外得,眾生本具,自心如來,自悟自覺,人法雙亡,心無能所,無生滅心,無所得心,如來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作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可得之念想,實「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可得。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世俗諦緣生,法本離言,應機故有說,如來說法,利樂群生,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勝義諦性空,萬法空寂,言說假立,實相無相,無有一法可說,如來無法可說。以是義故,如來說法,轉無上法輪,普施法雨,度無量眾生,擊於大法鼓,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作有定法如來可說之念想,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avatar-img
17會員
15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金剛經》裡的每一分都是緊密相連的,佛作是問,是延續〈正信希有分第六〉而來。那麼佛陀為何這麼問呢?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加契入《金剛經》,而不是單純誦念,單純的依文解義。   筆者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前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前言:   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是承先啟後之篇章,茲就其篇章架構整理如下,希望幫助大家理解,溫故知新。 〈大乘正宗分第三〉: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不作有眾生得滅度者之念想,於念而無念,是無念為宗之金剛般若心。行菩薩乘者,體解大乘正宗,應離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妙行無住分第四〉:善男子善女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岸名娑婆,眾生輪轉生死陷火宅;彼岸名涅槃,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佛陀普為十方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法者,筏也,能截愛流超彼岸。如筏喻者,種種苦口,譬喻言詞,應機度化假方便。不應取法,如來標月指,開佛知見示眾生,明月本在,非指所生,著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
《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金剛經》裡的每一分都是緊密相連的,佛作是問,是延續〈正信希有分第六〉而來。那麼佛陀為何這麼問呢?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加契入《金剛經》,而不是單純誦念,單純的依文解義。   筆者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前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前言:   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是承先啟後之篇章,茲就其篇章架構整理如下,希望幫助大家理解,溫故知新。 〈大乘正宗分第三〉: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不作有眾生得滅度者之念想,於念而無念,是無念為宗之金剛般若心。行菩薩乘者,體解大乘正宗,應離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妙行無住分第四〉:善男子善女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岸名娑婆,眾生輪轉生死陷火宅;彼岸名涅槃,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佛陀普為十方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法者,筏也,能截愛流超彼岸。如筏喻者,種種苦口,譬喻言詞,應機度化假方便。不應取法,如來標月指,開佛知見示眾生,明月本在,非指所生,著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秀美張開嘴。 對方很快就會伸手摸她的頭,秀美知道。 把眼前這根指比自己大姆指略粗卻短些的陽具含進嘴裡一點都不費力。
Thumbnail
人於迷惘時常求神問卜,學佛的人相信因果,萬事皆有因緣,「善有樂報,惡有苦報」,認識本來面目,了知我與佛陀無異,皆具清淨本性,則能明瞭萬物也有其本來面目,達到「草木叢林盡放光」的境界。內觀自省,方能真正找到生命的解答,而非向外尋求。
Thumbnail
20241026 第四十八篇,十月底。十月是很多朋朋的生日,但我一份祝福都沒有送出去QQ 四十八 回嘉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PHILIPS氣傳導開放式運動耳掛藍牙耳機TAA1708,全面分析其輕巧設計、防水性能、藍牙5.4連接穩定性、優質音質及長效電池續航力,並分享健身愛好者對其使用感受。對於喜愛運動的朋友來說,這款耳機無疑是提升健身體驗的最佳夥伴。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在我現在(至少現階段)了解的 "真理"來說, 他是可以用很多文字去包裝、去詮釋的。 但,文字中的核心脫離不了的是 「對多元的尊重、尊重多元存在」 這個概念 佛陀說的「萬物平等 」最初的意思便是指 :一切的存在,任何「存在」本身 甚至連抽象的 觀點的存在本身 、性情的存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秀美張開嘴。 對方很快就會伸手摸她的頭,秀美知道。 把眼前這根指比自己大姆指略粗卻短些的陽具含進嘴裡一點都不費力。
Thumbnail
人於迷惘時常求神問卜,學佛的人相信因果,萬事皆有因緣,「善有樂報,惡有苦報」,認識本來面目,了知我與佛陀無異,皆具清淨本性,則能明瞭萬物也有其本來面目,達到「草木叢林盡放光」的境界。內觀自省,方能真正找到生命的解答,而非向外尋求。
Thumbnail
20241026 第四十八篇,十月底。十月是很多朋朋的生日,但我一份祝福都沒有送出去QQ 四十八 回嘉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PHILIPS氣傳導開放式運動耳掛藍牙耳機TAA1708,全面分析其輕巧設計、防水性能、藍牙5.4連接穩定性、優質音質及長效電池續航力,並分享健身愛好者對其使用感受。對於喜愛運動的朋友來說,這款耳機無疑是提升健身體驗的最佳夥伴。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在我現在(至少現階段)了解的 "真理"來說, 他是可以用很多文字去包裝、去詮釋的。 但,文字中的核心脫離不了的是 「對多元的尊重、尊重多元存在」 這個概念 佛陀說的「萬物平等 」最初的意思便是指 :一切的存在,任何「存在」本身 甚至連抽象的 觀點的存在本身 、性情的存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