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不再總覺得人生好像少了什麼,快樂就在那裡。」
新鮮指數:★★★★☆
趣味指數:★★★★☆易讀指數:★★★★★
推薦指數:★★★★★
作者:Eric Jorgenson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24/01/04
前言
總會有那麼一本書,討論度高到你無法忽視。
身為愛書人,我喜歡搜集不同領域專家的書單,而《納瓦爾寶典》幾乎已成為許多專家與書迷的必讀清單。
更有趣的是,這本書自出版以來屢屢蟬聯暢銷榜冠軍,然而作者其實早已在網路上免費公開過全書內容。
既然內容免費,卻仍有這麼多人願意購買紙本珍藏,可見它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更在於一種持續的精神提醒。有它在身邊,你會更清楚在各種處境中如何自處與應對,保持平常心去面對挑戰與未知。
更重要的是——永遠記得:「要學會賺錢的同時,也要學會快樂。」

把自己商品化
這本書在第一章就寫到了大家都很關心的主題:怎麼創造財富?
而納瓦爾也優先定義了關於財富與金錢的差異。
先說說大眾認知的「金錢」,納瓦爾認為金錢不等於財富,金錢只是用來衡量財富的工具。
這就像是一種約定俗成,因為你拿出了自己的實力,人們認同你的價值於是用錢來回報你。而財富則是當你在睡覺時,仍然可以為你賺錢的資產。
它可以是一套系統,也可以是一種解決方案,最好是只有你可以提供的解決方案。
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你的獨特優勢,也就是需要將自己商品化的關鍵。
去思考:你能為身邊的人貢獻些什麼?
一般來說,大眾不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你就需要去幫他們思考,你可以為他們提供什麼,而這東西他們遲早會有需要用到。
要記得,你能為他人貢獻的事,最好是要能結合自己獨特優勢的,也就是做你自己擅長且喜歡的。
引用書中說的:「在『做自己』這件事情上,沒有人可以跟你競爭。」
這裡我提供一個自己的小技巧,就是找到「那些別人做起來很費力,但你做起來很輕鬆且能樂在其中的事」,那這就可能是你的獨特優勢,把握它並將它規模化,書中有提到怎麼規模化,包含找到對的人和團隊,總而言之,這樣一套步驟下來,你就能真正將自己「商品化」,打造自己的財富。

快樂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
除了財富,書中也談到與快樂相關的智慧。(先別急著翻白眼 XD,這不是心靈雞湯。)
畢竟,會賺錢的同時,感到快樂也同樣重要。
那麼,什麼是快樂?
每個人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是「財富自由」,但等到真的賺到足夠的錢,卻發現並不快樂。
也有人以為「只要擁有某個東西,就會快樂」,可是真的得到之後,快樂往往只有短暫的一瞬。
我自己就有過:苦等一款包包,終於買到時快樂了一天,隔天生活照舊。
於是我開始想:為了那麼短暫的快樂,犧牲本來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值得嗎?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快樂」的定義其實也很模糊。
看完之後我明白了:當你不再總覺得人生少了什麼,快樂就在那裡。
不再一味追求、不再盯著自己缺乏什麼,快樂自然浮現——那是一種更恆久的狀態。
納瓦爾說,快樂來自內心的平靜,而非一個又一個目標的達成。與其不斷設立新目標,不如用平靜的心去感受世界帶給你的種種。當你以這種心態面對一切,你往往會比多數人更快樂。
這也引出另一個問題:快樂是否意味著總要正向看待事情?其實不必。我們都是凡人,很難像高僧那樣看淡一切起伏。
但我們至少可以練習如書中所言:「快樂的人不一定隨時興高采烈,但能隨時心平氣和地把事情說清楚。」
關鍵在於這個「隨時」——你不必永遠樂觀,但你可以隨時選擇回到清明與正向,這正是快樂的要訣。
結語
雖然早就耳聞這本暢銷書的內容,但始終沒有下定決心閱讀。
主要是我其實很畏懼看一些「成功學」或「概念類」的書。(雖然我過去看過很多XD)
但因為成功學或是成功人士寫的「概念書」,容易讓人覺得:「因為你那麼成功,所以說什麼都是對的。」
神奇的是,當你越是抗拒閱讀某本書,這本書就越是可以給你意外的收穫。
我最喜歡的是納瓦爾對人生某些事物的見解,比如關於「財富」與「快樂」。
就像他在書中說的,他賺最多錢的那一年,是他最心無旁騖、最自在快樂的一年。
他沒有汲汲營營於某些東西,只是足夠專注的在自己擅長且喜歡的領域,而財富也就因此得以積累下去。
這聽上去過於理想,但也確實讓我想透了某些事。有的時候我們越是執著於看到某樣結果,但事實往往事與願違。
而當你專注於做好自己,並投入其中,結果反倒可以水到渠成。
這個觀點,突破了我過去的一些限制與焦慮,讓我可以更從容地看待周遭的環境與處境,懂得除了學會賺錢之外,也要懂得學會怎麼快樂。
希望這本書對你也有啟發,歡迎你留言告訴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感想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