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七月:
秀雚葦。未秀則不為雚葦,秀然後為雚葦,故先言秀。
狸子肇肆。肇,始也。肆,遂也。言其始遂也。其或曰:肆殺也。
湟潦生苹。湟,下處也。有湟,然後有潦;有潦,而後有苹草也。
爽死。爽也者,猶疏也。
荓秀。荓也者,馬帚也。
漢案戶。漢也者,河也。案戶也者,直戶也,言正南北也。
寒蟬鳴。寒蟬也者,蝭𧔉也。
初昏織女正東鄉。時有霖雨。
灌荼。灌,聚也。荼,雚葦之秀,為蔣褚之也。雚未秀為菼,葦未秀為蘆。斗柄縣在下則旦。
2. 注釋
1. 秀雚葦:雚葦抽穗。
2. 狸子肇肆:狸子開始肆行或殺害。
3. 湟潦生苹:低窪處積水後長出苹草。
4. 爽死:爽即疏散,草木枯萎。
5. 荓秀:荓即馬帚草,開始抽穗。
6. 漢案戶:河漢(銀河)正對南北方向。
7. 寒蟬鳴:寒蟬開始鳴叫。
8. 初昏織女正東鄉:初夜時織女星正對東方。
9. 時有霖雨:此時常有連綿大雨。
10. 灌荼:灌聚成蔣藪,荼指雚葦抽秀之時;未抽秀時稱菼(雚)、蘆(葦)。
11. 斗柄縣在下則旦:北斗星斗柄垂下時,天將破曉。
3. 白話文
七月:
雚葦抽穗,才算作雚葦,所以先說“秀”。
狸子開始肆行,有人說是開始殺害。
低窪積水之地生出苹草。
草木疏散枯死。
馬帚草開始抽穗。
銀河對正南北。
寒蟬開始鳴叫。
初夜織女星正對東方。此時多有連綿大雨。
雚葦抽穗,聚集為蔣藪;雚未抽穗時叫菼,葦未抽穗時叫蘆。北斗星斗柄垂下,天快要亮了。
4. 總結
七月的自然現象包括雚葦、苹草、荓草的生長,蟬鳴與狸子行動,天象則有織女星、銀河與斗柄的定位,並伴隨連綿雨水。
啟示
自然界草木生長與枯萎,提醒時序推移。
動物鳴叫與行為是季節的重要標誌。
星象與時間對應,成為農事與作息的依據。
大雨象徵夏末秋初的氣候特徵。
八、
1. 原文
八月:
剝瓜。畜瓜之時也。
玄校。玄也者,黑也。校也者,若綠色然,婦人未嫁者衣之。
剝棗。剝也者,取也。
粟零。零也者,降也。零而後取之,故不言剝也。
丹鳥羞白鳥。丹鳥者,謂丹良也。白鳥,謂閩蚋也。其謂之鳥,何也?重其養者也。有翼者為鳥。羞也者,進也,不盡食也。
辰則伏。辰也者,謂星也。伏也者,入而不見也。
鹿人從。鹿人從者:從,群也。鹿之養也離,群而善之。離而生,非所知時也,故記從、不記離。君子之居幽也,不言。或曰:人從也者,大者於外,小者於內率之也。
鴽為鼠。參中則旦。
2. 注釋
1. 剝瓜:畜瓜之時也。
2. 玄校:玄,黑色;校,似綠色,古代未嫁女子所穿之衣。
3. 剝棗:剝,取。
4. 粟零:零,下降、下垂;粟成熟下垂後才採取,所以不說剝。
5. 丹鳥羞白鳥:丹鳥,指丹良;白鳥,指閩蚋。稱為鳥,是因重視牠們能養育後代,有翅膀者統稱為鳥。羞,進獻,不全食。
6. 辰則伏:辰,指星辰;伏,隱沒不見。
7. 鹿人從:從,群聚。鹿離開母親時會群聚而善養,出生之時不明確,故只記從不記離。君子處於隱幽之地,不言語。或說「人從」是指大者在外,小者在內跟隨。
8. 鴽為鼠:鴽變為鼠。
9. 參中則旦:參星位於天中央,天就將要明亮。
3. 白話文
八月,收取瓜,這是瓜成熟可以收穫的時候。
女子穿著青黑色衣服,這是未出嫁女子的服飾。
採取棗,剝就是取的意思。
粟成熟下垂之後才採取,所以不說剝。
赤色的鳥把食物送給白色的鳥。丹鳥是丹良,白鳥是閩蚋,稱為鳥,是因為重視牠們能養育後代,有翅膀的都叫鳥。羞就是進獻,不是完全自己吃。
星辰隱沒而不見。
鹿群聚在一起,鹿斷奶之後就會成群而相善。牠們出生的確切時間難以知道,所以只記群聚不記出生。君子居於幽處時沉默不語。或說「人從」就是大的在外,小的在內而跟隨。
鴽鳥變成老鼠。
參星位於天中央時,天就要亮了。
4. 總結
八月的時令顯示農事收穫瓜、棗、粟,女子服飾仍有季節標誌,禽鳥之間互相餵養,星辰運行有隱伏之象,鹿群聚集,鴽鳥化為鼠,參星居中則天將破曉。
啟示
農事依循時令,成熟方可採收。
衣著、禽獸、天象皆可成為辨時的依據。
君子在幽處保持沉默,順應自然,不違時令。
星辰運行昭示時間,提醒人們生活應與天地節律一致。
九、
1. 原文
九月:
內火。內火也者,大火;大火也者,心也。
遰鴻雁。遰,往也。
主夫出火。主以時縱火也。
陟玄鳥蟄。陟,升也。玄鳥也者,燕也。先言「陟」而後言「蟄」,何也?陟而後蟄也。
熊、羆、貊、貉、鼶、鼬則穴,若蟄而。
榮鞠樹麥。鞠,草也。鞠榮而樹麥,時之急也。
王始裘。王始裘者,何也?衣裘之時也。
辰繫於日。
雀入于海為蛤。蓋有矣,非常入也。
2. 注釋
1. 內火:指大火星,即心宿。
2. 遰鴻雁:遰,往。指鴻雁南飛。
3. 主夫出火:指主管火事的人依時放火。
4. 陟玄鳥蟄:陟,升;玄鳥,燕。先升再蟄,表示燕先飛升後才入蟄。
5. 熊、羆、貊、貉、鼶、鼬則穴:這些獸類都入穴,如同蟄伏。
6. 榮鞠樹麥:鞠是草。草榮而枯,適逢播種小麥,顯示農時緊迫。
7. 王始裘:君王開始穿裘皮衣,因天氣漸寒。
8. 辰繫於日:星辰與太陽相合,白日看不見。
9. 雀入于海為蛤:傳說麻雀入海而化為蛤,偶然出現,不是經常如此。
3. 白話文
九月,大火星隱沒。
鴻雁往南飛。
掌管火事的人開始依時放火。
燕子升起而後入蟄。
熊、羆、貊、貉、鼶、鼬都進入穴中,好像蟄伏一樣。
草枯榮之時,正要播種小麥,農事十分急迫。
君王開始穿裘皮衣服,表示天氣已寒。
星辰與太陽相合,看不見。
麻雀飛入海中變為蛤,偶然會有,不是經常發生的事。
4. 總結
九月時令,天象上大火星隱沒,星辰與太陽相合;鳥類如鴻雁往南,燕子入蟄;獸類皆入穴冬眠;農事急於播種小麥;君王開始著裘衣以御寒。還有麻雀入海為蛤的異象記錄。
啟示
農事需緊隨時令,草木枯榮標誌播種時機。
動物遷徙、蟄伏,反映四時更替。
君子應順應時節,調整衣食起居。
自然異象提醒人們觀察天地變化,理解其背後的意義。
十、
1. 原文
十月:豺祭獸。善其祭而後食之也。
初昏南門見。南門者,星名也,及此再見矣。
黑鳥浴。黑鳥者,何也?烏也。浴也者,飛乍高乍下也。
時有養夜。養者,長也;若日之長也。
玄雉入于淮,為蜃。蜃者,蒲盧也。
織女正北鄉,則旦。織女,星名也。
2. 注釋
1. 豺祭獸:豺在捕獵野獸後,先行祭祀,再食其肉。
2. 南門:星名,十月初昏時可見,此為再次出現。
3. 黑鳥浴:黑鳥即烏,浴指飛行時忽高忽低,如同洗浴般。
4. 養夜:指夜晚變長,如同日子漸長。
5. 玄雉入于淮,為蜃:玄雉進入淮水而化為蜃,蜃即大蛤蜊(蒲盧)。
6. 織女正北鄉,則旦:織女星在正北方向,天將破曉。
3. 白話文
十月,豺捕得野獸,要先舉行祭祀,然後才吃。
黃昏時,南門星出現,這是它再次出現。
烏鴉飛翔時,忽高忽低,好像在洗浴。
這時夜晚逐漸變長,如同日子漸長。
玄雉進入淮水,化為大蛤蜊。
織女星正對著北方時,天色將要破曉。
4. 總結
此段描述十月的動物行為、星象與自然變化:豺有祭祀的習性,星辰位置顯示時序更替,黑鳥飛翔象徵季節轉換,夜晚逐漸加長,玄雉化為蜃的說法帶有神話色彩,而織女星的位置標誌破曉時刻。
啟示
人類古代觀察自然與天象來制定曆法。
動物行為被視為時間流轉的徵兆。
神話化的自然現象顯示古人寓意與信仰的交織。
十一、
1. 原文
十一月:王狩。狩者,言王之時田也,冬獵為狩。
陳筋革。陳筋革者,省兵甲也。
嗇人不從。不從者,弗行。
于時月也,萬物不通。
隕麋角。隕,墜也。日冬至,陽氣至,始動,諸向生皆蒙蒙符矣,故麋角隕,記時焉爾。
2. 注釋
1. 王狩:國王行冬季狩獵。
2. 狩:冬獵的專稱。
3. 陳筋革:檢閱與整治兵甲。
4. 嗇人不從:嗇人,掌管田地者;不從,指不出行耕作。
5. 于時月也,萬物不通:指十一月時節,萬物閉藏不生長。
6. 隕麋角:麋鹿的角脫落。隕,墜落。冬至後陽氣萌動,萬物漸有生機,因此麋角脫落作為節候的標誌。
3. 白話文
十一月,國王要舉行冬季的狩獵。
這時也會檢閱兵甲。
掌管農事的人不再出行耕作。
因為到了這個時節,萬物都閉塞不通。
麋鹿的角在此時會脫落。冬至到來,陽氣開始萌動,萬物逐漸顯現生機,因此麋角脫落成為記錄時序的徵兆。
4. 總結
十一月的節候特徵主要有:王行冬獵,檢閱兵甲,農人停止耕作,萬物閉藏不通,麋鹿脫角以示冬至的時令。
啟示
古人依自然現象(如麋鹿脫角)來記錄時序。
人事活動如狩獵、檢閱軍備,也隨節令安排。
冬月萬物閉藏,提醒人順應自然、養精蓄銳。
十二、
1. 原文
十二月:鳴弋。弋也者,禽也。先言「鳴」而後言「弋」者,何也?鳴而後知其弋也。
元駒賁。元駒也者,螘也。賁者,走於地中也。
納卵蒜。卵蒜也者,本如卵者也。納者,納之君也。
虞人入梁。虞人,官也。梁者,主設罔罟者也。
隕麋角。蓋陽氣旦睹也,故記之也。
2. 注釋
1. 鳴弋:弋為一種禽,先鳴後被捕。
2. 元駒賁:元駒為螘,賁指螘在地上奔走。
3. 納卵蒜:卵蒜形如卵,納指將其收納入庫。
4. 虞人入梁:虞人為官員,梁為設置捕獸網罟的場所。
5. 隕麋角:麋鹿角脫落,因為冬至後陽氣初現,記錄此自然現象。
3. 白話文
十二月,鳥類鳴叫,之後才被捕。
螘開始在地上奔跑。
形如卵的蒜類被收納入庫。
官員開始巡視設置捕獸網罟的場所。
麋鹿的角脫落,因為冬至後陽氣開始萌動,因此記錄此現象。
4. 總結
十二月的節候主要特徵:鳥先鳴後被捕、螘奔走、卵蒜入庫、官員巡梁、麋角脫落,反映冬至後陽氣萌動、自然與人事活動的安排。
啟示
古人以自然現象(鳥鳴、麋角脫落)標記時序。
農事與官事活動依節令進行,順應自然規律。
十二月象徵萬物閉藏、人事活動相對減少,等待陽氣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