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個半月,由於諸事繁雜,我幾乎是不沾筆墨,除了從事會計的正職,過著近乎隱居不問世事的生活。因為我最近也在思考一個以前一位長輩問我關於修身養性的問題,我雖然體會答案是「活在當下」,但關鍵在於修持方法,最後我是在這段日子回想很多人琅琅上口甚至奉為家訓背誦的諸葛孔明的《誡子書》找到屬於我的答案,那就是「寧靜致遠」。

寧靜致遠(轉自網路)
為了適應這種環境,在下必須將個人的理智擺在第一,盡量得忍耐自己的願望。一般人根本難了解為什麼不乾脆馬上行動,那就是他們思考不夠廣闊,不夠深遠。要辭職非常容易,那我以後就能靠喜歡的寫作與歷史過活了嗎?筆者個人的投稿經驗告訴我,要不要錄用給稿費,決定權完全在於媒體新聞方,以如此不穩定的收入過活,根本是緣木求魚。這種辛苦哪是只看到有稿費就欣羨不已的一般人可以理解?
經過許久思量後,對於研究所的修讀,我的策略是碩士選擇高師大的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而博士可以考慮攻讀成大歷史所。法律雖然已經不再是我的障礙,然而就作答而嚴格式太過瑣碎,而且法律知識是容易忘記的,有如練功,一日都不得懈怠,我既然是個會計人員,只要懂自己該知道的稅法就好,法律如果練習太久,反而會怠慢本業,但若臨陣磨槍,永遠無法進步,選擇法律研究所,並非明智之策。
因此,我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歷史,然而看過考古題以及成大課程網後,認為系上考試對於有受過大學歷史科班完整訓練者較為有利,如果要準備成大考試,也必須抱持天天練功的心態才能成功(而且還不見得能成功)。與其如此,不如選擇離家近又是以前待過一年的高師大台史所,在這段時間內,先決定好自己想研究主題,然後再慢慢做自己的研究,再入學比較容易寫論文畢業來得實在,而我的主題則是連結自己學過的法理學與法律史,而聚焦在日治時代的判決與法律教學,試圖找出台灣法律史與法理學的新境界。等到習慣了,再考慮讀成大博士,能走多遠就多遠。

高師大台史所所徽
然而,最讓我有熱情的,不是學校的成就,而是身為說書人的驕傲,我將會用畢生時間讀書,將之吸收、應用最後內化成自己的智慧。而且透過讀書,我也能結識很多好朋友,成為自己的人脈資產。我也會持續寫作,為將來出道當作家而努力。這就是目前我所發現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