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愉快的禮拜天,就算有不同的任務需要持續進行,在寫作的目標上我仍然不斷推動與前進,覺得自己有著相當明確的目標感。從這個過程中,我也學到許多新的知識。
在編排的過程裡,我逐漸了解更多有關肖像權、著作權、書籍內容設計與排版等相關概念,同時也思考如何善用書籍插畫的手法。舉例來說,像是「白板畫」的呈現方式,就需要在設計上做一些調整,以符合書籍的閱讀體驗。
如果運用 ChatGPT AI 來生成圖片,也會涉及許多細節。例如,若要將圖片放入商業出版的書籍,就需要注意生成方式與使用規範,特別是如何避開肖像權的問題。這些細節不僅是挑戰,也讓整個過程變得有趣好玩。
總體來說,我在這段歷程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知識,就像挖掘到不同的寶藏一樣,持續累積並豐富了我的寫作旅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累積了許多不同的經驗與體驗。我發現要完成一本書的工作量,比原先預期的還要多出非常非常多。當然,這也是無可避免的,畢竟這是第一次嘗試。
不過,一旦有了這次的經驗,相信在邁向第二本書、第三本書,甚至第四本書時,速度一定會比現在快上許多。
如果仔細拆解,就會發現有許多小任務與細節需要處理與修正。舉例來說,我在書裡放了一張 Google Calendar 的行事曆截圖,裡面透過不同顏色來區分行程。然而,行程裡有一些個人會議、通話或與他人碰面的安排,這些姓名都必須經過後製調整,以避免不必要的問題。
因此,整體而言,這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但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學習價值的過程。
因為持續在處理事情、進行修正與發問,我開始學會更善用 AI 與網路工具,這讓許多事情變得更加清楚。我自己覺得,在文字處理的部分,透過 AI 來進行討論與理解,其實是非常快速又方便的。
再加上現在有 Voice Input(語音輸入)的方式與策略,更能有效提升效率。我真的覺得能夠使用 AI,實在太棒了。
當然,有些地方還是需要額外修正或設定,特別是工具操作的部分。這時候,善用 YouTube 上的教學影片就很有幫助,能更快掌握「怎麼做會更好」。因此,AI 與教學資源其實是互補的。
另外,網路查詢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像是透過 Google 搜尋並比對相關資料,來進行核對與確認,這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步驟。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樣的搭配非常好。
今天一早,我就和 ChatGPT 討論接下來的三個重點部分。
第一部分是書籍的目標頁數。目前含排版的頁數大約是 336 頁,而不含排版的話,則落在 325 到 330 頁之間。這是一個相對明確的數量目標,需要進一步確認。另外,我原本將字體調整為 11.5,後續還要再拿捏,決定是使用 11 還是 11.5,哪一個更適合。
第二部分是書籍引用的合規性。書中有引用一些電影、書籍內容與學習到的知識或步驟,這些都需要再進行 double check,確認是否合規合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這一塊工作量相當大,因為目前 Google Docs 文件已超過 11 萬到 12 萬字,因此必須找到合適的工具來協助檢查,確保引用正確。
第三部分是參考資料的整理。需要評估使用哪些工具,可以更快速地生成並整理參考資料。舉例來說,書中有提到對我影響很大的幾位作者或創業家,他們的內容必須明確列入參考資料之中。像是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所提出的 ESBI 四個象限,這就需要在書裡的內容中清楚標註,並同時放入參考資料。
這三個部分,都是接下來需要逐一完成的重要工作。
其實光是這三個部分,就已經包含了許多細節與後續要完成的工作。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如何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與精力,把需要處理的事項規劃好、排程好,這樣才能一步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