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在地傳說】百年童謠裡的守護神:南壇大眾爺的歷史、信仰與地景故事
🎶 一首流傳百年的童謠,藏著新竹舊城的秘密
在一百多年前的新竹舊城,孩子們口耳相傳著一首描繪城內地景與廟宇的童謠。這首童謠從媽祖廟一路唱到北鼓樓,將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的城內信仰、生活場景串聯在一起,至今仍是當地長輩們記憶深處的聲音。
硫璃燈,迎去媽祖間(媽祖廟)
媽祖婆沒閒,迎去觀音亭(竹蓮寺)
觀音媽面笑笑,迎去大眾廟(南壇大眾廟)
大眾爺面黑黑,迎去絞場埔(清領刑場,今西大路與食品路口)
絞場埔沒發草,迎去西門口(石坊街一帶)
西門口沒石頭,迎去北鼓樓(北門街、城隍廟附近)
北鼓樓沒米倉,迎去田中央。
這段童謠不僅是兒童遊戲的唱詞,更是一份歷史地圖,見證了城內信仰、刑場、城門與居民生活的交織。
🙏 大眾爺是誰?從孤魂到守護神的信仰起源
在童謠中出現的「大眾爺」,不是某一位特定的神祇,而是早期台灣社會中,為了安葬那些因戰爭、疾病、意外過世、無人祭祀的移民與庶民,由地方人士集體建廟供奉的神祇。
在清領時期,大批移民渡海來台,許多人在陌生土地上孤苦去世。地方仕紳與鄉民便將這些亡靈合葬、立廟祭祀,尊稱為「大眾爺」,象徵集體守護、庶民互助的精神。
大眾爺信仰可分為兩類:
- 📝 文大眾爺:代表因病痛或孤苦無依而去世的人。
- ⚔ 武大眾爺:代表在戰爭、械鬥或守護家園時犧牲的人。
⚔ 林爽文事件:武大眾爺信仰的歷史背景
清朝乾隆年間(1786–1788),台灣爆發了著名的林爽文事件。當時許多客家人與泉州人為了守護家園,與叛軍激戰,最終有大量義民犧牲。
他們的靈魂被地方集中安葬,分別供奉於各地的大眾廟中,逐漸形成「武大眾爺信仰體系」,這段歷史在新竹地區尤其深刻,成為城內信仰的重要組成。
🏯 日治時期的變遷:南壇大眾廟的信仰延續
1937 年起,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全台許多廟宇、神像被破壞或焚毀,大眾爺信仰也一度面臨挑戰。
然而,新竹的南壇大眾廟(位於西大路與食品路口一帶)卻成功保存下來,並在此時收容了「東壇大眾爺」,形成一廟奉祀兩尊大眾爺的特殊景象,象徵信仰的融合與延續。
這也讓南壇大眾廟成為新竹少數完整保留清領→日治→戰後信仰脈絡的廟宇之一。
🧍 現代信仰延續:新竹人的心靈守護者
即使歷經百年變遷,大眾爺仍是新竹居民心中的守護神。
許多人若身體受傷、生病,會前往南壇大眾廟祈求康復,並參加普渡、酬神、法會等祭祀活動。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大眾爺信仰仍活躍於新竹舊城,象徵著在地社群對「集體照顧」與「守望相助」精神的延續。
🌿 結語:走進童謠與廟宇,重溫新竹舊城的靈魂
這首童謠與大眾爺的傳說,不僅是廟會的熱鬧故事,更是新竹舊城歷史、民間信仰與庶民生活的縮影。
它訴說著在艱困年代,移民社群彼此扶持、共同信仰的力量。
下次漫步於新竹老城區,不妨走訪南壇大眾廟,親身感受這段跨越百年的歷史溫度與信仰能量。
👉 想了解更多竹蓮古城的歷史,可前往
📢 行動呼籲:讓在地故事傳得更遠
📸 想讓更多人認識這樣的文化故事嗎?
讓我們用精準圖文幫你做行銷,將庶民文化轉化為人人願意分享的精彩內容👇
歡迎留言洽談合作,一起把在地歷史傳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