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欠缺存在感的古代睡蓮
您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在古典文學/藝術的大江大海,開滿了荷花朵朵!這朵有美色、有香氣又能結實的花,被賦予了非凡的意涵,無論是宗教、愛情還是道德,從出世到入世,可謂十項全能,堪稱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之花!
但為何她的姊妹——睡蓮的芳蹤卻少得可憐?
還記得過往中學上〈愛蓮說〉一課時,老師總不憚其煩地說解荷花(蓮)與睡蓮的種種不同,但遍尋古老文獻的睡蓮蹤跡,只在一些詩作中發現二者偶有混同的地方。但我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篇有關睡蓮的代表作。
相較於西方、埃及與印度都有非常豐富的睡蓮文化,有感於古典文學中睡蓮意象的稀薄,本文即在追躡古老文獻中睡蓮的足跡。

睡蓮相較於荷花,在古老文獻的記載,除了少數混入荷花的詩作並不多見。圖為齒葉夜睡蓮
二、先秦時代的原生種睡蓮
經過好一番求索才知道,原來中土早就有一種開著白花的原始野生睡蓮,只是早期被稱為「蘋」,在農業尚不發達的古老先秦,是一種可食的水生蔬菜。
暮春時節,先民會採擷一種柔嫩、剛剛冒出水面的蘋類植物的莖葉當作蔬菜,《呂氏春秋》譽其為:「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在古老的《詩經》也有〈采蘋〉一詩,寫的是周朝女子要出嫁前,會到水邊采摘蘋藻來祭祖。清代醫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子午蓮」條目指出即是「大葉之蘋」,即上古時代採集來當作食品、祭祀用的蘋蘩,樣子比荷花小,夏天開白色的花,開花型態有午開子斂(白天開花晚上閉合)與子開午斂(晚上開花白天閉合),這其實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睡蓮。
換句話說,上古時代的睡蓮是野生品種,且被歸為「蘋類」。詩詞中屢屢出現「蘋」,並成為文人寄託相思的象徵物。我們腦海中很容易就喚起有關於「蘋」的詩文,如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但後世的我們只知它是一種水生植物,而不知道它其實就是一種野生睡蓮。關於這個部分,還有更多的考證有待說明,但我想等到來年春天,連同浮萍與荇菜再來書寫。
三、印度傳進的外來種(唐宋的睡蓮詩詞)
另外,還有一種來自印度的五色睡蓮,應是隨著佛教的傳播,在南北朝-隋唐時期被帶到中國。目前所見對「睡蓮」一詞的記載,是出現在唐代。在段成式《酉陽雜俎》一書中有關於「睡蓮」的簡要記載:「南海有睡蓮,夜則花低入水。屯田韋郎中從事南海,親見。」唐代的南海指的是今天的廣州和以其為中心的嶺南地區;只可惜沒有對花色與花形多所著墨,只提到花一到夜晚會沉入水裡。
相較於段成式只是記錄下奇聞軼事,其子段公路則實際南游五嶺寫下他的見聞,他的記述自然較為詳實與可靠:
睡蓮,葉如荇而大,沉於水,面上有異浮根,菱耳。其花,布葉數重,不房而蘂,凡五種色,當夏晝開,夜縮入水底,晝而復出於水面也。與夢草晝縮入地,遇夜卽復出,一何背哉!——《北戶錄》卷第三
從其文中所記述的「不房而蕊,凡五種色」這不長蓮蓬、花色比荷花豐富許多等特徵,很明顯即是睡蓮。也可由此確定:唐代時期的嶺南已經有五色睡蓮的傳入。

五色睡蓮,攝於白河。
再來出現較為詳細的睡蓮描寫,已是宋初詩人張舜民在一首詩描述了他在無錫古剎——開利寺驚見四色睡蓮的奇異景象:
深山草木自幽奇,四色荷花世所稀!
孤獨園中瞻佛眼,凝祥池上捧天衣。
白公沒後禪林在,王儉歸來幕府非。
水冷風高人不到,卻憐鷗鳥日相依。
——〈所寓開利寺小池有四色蓮花:青、黃、白、紅,紅者千葉,皆北土所未見者也,惜其遐陬,有此異卉》
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的開利寺是無錫十大古剎之一。我們從晚唐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烟雨中」的詩句不難想像:雖然歷經改朝換代的風風雨雨,但從那些殘留下來的樓閣仍能讓人想起當年佛教空前繁盛的景況,此時期或許就有印度睡蓮隨著僧人的往來而引進了吧。
張舜民驚嘆這是來自北方的他從來沒見過的奇花,只可惜竟然隱藏在如此荒僻的寺廟池塘,如此深幽的景致,讓人一瞬間彷彿置身在佛陀的孤獨園中。因為當時中土僅有紅白二色的荷花,就算有野生睡蓮也僅會開白花。一個放生池裡竟然有著青、黃、白、紅四種花色的荷花、紅色還是重瓣品種,足見這裡當然是指睡蓮。
他在另外一首〈東京五嶽觀後凝祥池有黃蓮〉,也寫到在汴京的五嶽觀池塘發現有黃色的睡蓮。只可惜只存有詩題,沒有內文。
在此,也要連帶談一下古典詩文中關於荷花與睡蓮的分辨。
雖說「千葉蓮」是出自佛教經典,象徵佛陀或修行人所達致的清靜圓滿的境界,但在古典詩文,不能一看到「千瓣蓮」就認定是睡蓮。因為千瓣蓮在中國,也指稱一種花瓣繁多,形態富麗的荷花品種。這種重瓣荷花早在晉朝已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柬書堂帖》載:「敝宇今歲植得(荷花)千葉者數盆,亦便發花,相繼不絕。今已開二十餘枝矣!」亦即在1600多年前即有盆栽重瓣荷花的技術,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此外,荷花植株會因盆栽容器的體積而改變大小,《花史》記載宋孝宗曾於瓦盆植荷置於塘中供人欣賞。甚至還有一種更小品種的「碗蓮」,早在明代《遵生八箋》即有「花開若錢」的小荷花,並詳細說明培育之法:
老蓮子裝入雞卵殼內,將紙糊好,開孔,與母雞混眾子中同伏,候雛出,取開收起蓮子。先以天門冬為末,和羊毛角屑,拌泥安盆底,種蓮子在內,勿令水乾,則生葉,開花如錢大,可愛。——出自《燕閒清賞箋》

早在明朝即有「花開若錢」的碗蓮栽培法
因此我們不能看到栽植在小池小盆裡的蓮花,就認定它一定是睡蓮,像陸游這首詩:
千葉芙蕖白玉膚,一樽沆瀣碧琳腴。
極知俱出氛埃外,我亦秋風山澤臞。——〈暑中久不把酒,盆池千葉白蓮,忽開一枝,欣然小酌,因賦絕句二首其一〉
很多人ㄧ看到有「千葉」,加上詩題有「盆池」,就以為指的就是睡蓮,其實不然!
四、明清時代的睡蓮詩歌
到了明清時期,作為觀賞花卉的外來種睡蓮,伴隨園林的建造,已經從寺院進入到尋常人家的庭院池塘了!因此有了更多的書寫,明初詩人陶安有一首蓮花詩:
絕艷蓮花水面浮,綠雲香濕一沙鷗。
何時摘取池中葉?駕作中流太乙舟。——〈蓮花〉
這飄浮在水面的絕艷蓮花,帶給詩人連篇旖旎的浪漫想像,感覺自己好像是隻徜徉在連綿綠葉的鷗鳥,被深重的霧露混著睡蓮的香氣給沾濕了身體;夢想著能摘片蓮葉為舟,坐臥在池水當中,彷彿飄盪在仙境當中,這不消說當然只能是睡蓮。

清代詩人張問陶也有一首睡蓮詩:
蕉扇匡床稱小眠,碧紗如霧影嬋娟。
一窗明月涼于水,夢醒香聞子午蓮。
——〈夏夜〉
在燠熱難眠的夏夜,詩人躺在藤編的匡床,一邊揮著蕉扇助眠,好不容易才落入了短暫的睡眠,從「蕉扇」與「匡床」二物,可知詩人此刻正位於南方。睡夢中突然間被一種奇妙的騷動給喚醒了,睡在碧紗櫥裡的詩人似乎感受到甚麼動靜,原來是夜間開花的子午蓮開了,在清涼如水的明月映照下,睡蓮的香氣格外地清幽可人!
五、明清文獻中的睡蓮與子午蓮
到了明清,睡蓮的種植與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了,關於睡蓮的文獻資料更多了,撮其要,分點介紹如下:
(一)屈大均《廣東新語》
明末清初的嶺南詩人屈大均(1630-1696)在《廣東新語》一書有「睡菜睡蓮」條目,其把睡蓮與睡菜並置,是因為這二者吃了都有幫助睡眠的功效。
睡菜,一名瞑菜,葉類茨菰,根如藕。采根為鹽菹,食之使人好睡。與五味草食之不睡名卻睡草相背。睡蓮布葉數重,葉如荇而大,花有五色,當夏晝開,夜縮入水底,晝復出也,與夢艸晝入地夜即復出相背,廣州多有之。諺曰:「毋佩睡蓮,使人好眠。」
(二)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清代醫家趙學敏(1719-1805)在《本草綱目拾遺》則收錄了「睡蓮」與「子午蓮」,二者卻有很明顯的差異,茲引述如下:
睡蓮條目
《廣志》:睡蓮布葉數重,葉如荇而大,花有五色,當夏晝開,夜縮入水底,晝復出,與夢草晝入地夜即復出相反,廣州有之。諺曰:「毋佩睡蓮,使人好眠。」《綱目》蔬部載睡菜,而睡蓮獨遺,故補之。 張黻《大觀錄》:綽菜夏月生於池沼之間,葉類慈菇,根如藕條,食之令人思睡,又名瞑菜。
《嶺南雜記》:睡蓮菜一名瑞蓮,花瓣外紫內白,幹如釵股,心似雞頭,以水淺深為短長,日沉夜浮,必雞鳴采之始得,出高州。
佩之多好眠。《廣志》清香爽脆,消暑解酲《嶺南雜記》
子午蓮
《綱目》水草部入蘋,以為此即大葉之蘋也。古人以為食品,祭用蘋蘩,即此。今浙人呼為「子午」,較荷而小,缺口不圓。入夏開白花,午開子斂,子開午斂,故名。采花入藥。治小兒急慢驚風,煎湯服,用七朵或十四朵。杭城張子元扇店,施此救人多年矣。

外紫內白品種的睡蓮
從這兩則記載,幫我們釐清了很多問題。
首先,我們現在普遍認為「子午蓮」並不是特殊品種的睡蓮,而是睡蓮的別名,只是基於其開花習性,若是子開午斂(晚上開花、白天閉合)的稱為「子時蓮」;倘若午開子斂(白天開花、夜晚閉合)的則稱為「午時蓮」。
但古人卻不認為「睡蓮」與「子午蓮」是一樣的植物。茲比較二者如下:
1. 花色。從睡蓮有五色,可知是外來種植物,從前面《北戶錄》的記載可知,最晚在唐代的南海(廣州)就已發現有這種花卉了;至於子午蓮則開白花,《本草綱目拾遺》認為此即上古時代的蘋(大萍),亦即原始野生種的睡蓮,。
2. 花開型態。睡蓮是在夏天白天開花,晚上沉入水底;子午蓮則分成子時開花與午時開花兩種。
3. 療效不同。睡蓮吃的是它的根與葉,有幫助睡眠、消暑解酒的功效,趙學敏認為睡蓮與睡菜(又別名綽菜、暝菜)同樣具有幫助睡眠的功效,卻被《本草綱目》給遺漏了,因此特別補上;子午蓮則是採它的花來入藥,稱其有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的功效。
(三)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吳其濬在道光年間出版的《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這本植物圖譜也收錄了「子午蓮」,並有「子午蓮」的插圖。
子午蓮。滇曰茈碧花,生澤陂中,葉似蓴,有歧。背殷紅,秋開花,作綠苞,四坼為跗,如大綠瓣,內舒千層白花如西番菊,黃心亦作千瓣,大似寒菊。《浪穹縣志》:「莖長六七丈,氣清芬,采而烹之,味美於蓴。八月花開滿湖,湖名茈碧。」以此按《本草拾遺》:「萍蓬草葉大如荇,花亦黃」,李時珍謂:「葉似荇而大,其花布葉數重,當夏晝開花,夜縮入水,晝復出」,則此草其卽萍蓬耶?
此處所提的子午蓮,是一種生長於雲南高山湖泊(今大理洱海源頭)的野生睡蓮,葉子像蓴菜但有分叉、背面是深紅色的,開白花,花心是黃色的,花苞裂為四瓣,當地人稱為「茈碧花」。八、九月時開花會開滿整個湖,並以此名為「茈碧湖」。
此處所提到的子午蓮-茈碧花,與先前《本草綱目拾遺》所提子午蓮-大蘋似乎不能混為一談,雖說都是開白花的野生睡蓮,但它早已被認定是當地特有的水生植物,我們還是稱其為「茈碧花」為妥。此外,筆者懷疑吳其濬應該沒看過萍蓬草或茈碧花,才會誤認這二者為同一種植物。
如今的茈碧花,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八月花開雪滿湖」的景象,但進入21世紀後,因為各種開發造成環境的變異,茈碧湖中竟然沒有再發現野生茈碧花的踪迹。僅能靠鄰近居民自發在庭院引種,透過人工繁衍來進行復育。
六、結論
今日人們普遍認為「子午蓮」是「睡蓮」的別名,認為是就其開花時間的特性,或子開午斂或午開子斂來命名,雖然二者都是睡蓮屬的植物。但從古籍中對「子午蓮」的記述,還令人感覺古人應是用它來指稱一種原始野生的睡蓮,其明顯有別於有五種花色的睡蓮,不管是上古時代開白花的大蘋,還是生長在雲南高山湖泊開白花的茈碧花。
這一路爬梳下來,我們也可發現:清代時期的睡蓮與子午蓮,在江南和廣東地區已經相當流行與普遍了,其不只是當作園林池塘的觀賞花卉,民間更已經懂得採擷它來食用,它甚至還被注意到有藥性,並堂而皇之地進入了醫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