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兩百多年前,清朝嘉慶年間,大約 1820 年的時候,有一個叫 陳福成 的人來到深山裡開墾。這裡樹木茂密,盛產樟樹,人們砍樟樹來提煉樟腦,成為當時重要的經濟來源。當時的內灣,只是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聚落,外面再深入,就是泰雅族的生活範圍了。
進入日治時代後,日本人開始進行「理蕃」(管理山地原住民)和資源開發。他們在 1911 年鋪設了簡單的輕便鐵軌,方便運送物資。到了昭和年間,日本人在這裡發現了煤礦,於是展開大規模採礦,同時也砍伐大量森林,把木材、礦產都運到日本。
那時候,日本人還在內灣種滿櫻花,所以內灣也被稱為「櫻花部落」。1944 年,他們開始興建 內灣鐵路,不過還沒完工就遇到二戰結束。戰後,國民政府接手,1947 年新竹到竹東的路段先通車,1950 年整條內灣線才全線通車。從那時起,內灣才真正熱鬧了起來。
1950 年到 1970 年這二十年間,是內灣最繁榮的時候。礦業和伐木業非常興盛,吸引了很多外地人來工作。隨著人口增加,戲院、酒館、茶室一一出現,街上到處是人聲鼎沸。
其中,內灣戲院 成了最熱鬧的地標。它建於 1950 年,是一座木造的日式戲院。戲院原本是堆放木材的地方,後來改建成可以看電影、看戲的空間。屋子用紅磚、木材搭建,黑瓦屋頂透著濃濃的日式風情。當時的工人下班後,就最喜歡到戲院看戲、休閒。
除了戲院,內灣還有一條很有名的「木馬道」。當年伐木工人要把山上的木材運下來,他們會把木料綁在一種叫「木馬」的工具上,再放到鋪設好的木道上拖行。這些木道用堅硬的青剛櫟鋪設,非常耐磨。木材就這樣一路被拖到聚落裡的「料坪」,堆放等待運走。
今天我們走在「木馬古道」上,看到的就是當年伐木的歷史痕跡。
不過,好景不常。到了 1970 年代,森林資源快被砍光,政府也開始禁止伐木,礦產也逐漸挖完了。失去產業支撐的內灣,小鎮人口開始外流,繁榮的光景漸漸消失。
感謝您的支持,喜歡請幫忙按個讚,會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歡迎留言洽談客製化繪本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