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灣老街百年變遷|從樟腦開墾、煤礦伐木到鐵道風華的山城歷史
🌿 開墾的起點|清朝嘉慶年間的內灣
兩百多年前的清朝嘉慶年間(約 1820 年),一位名叫陳福成的拓墾者,來到今日新竹縣橫山鄉內灣地區的深山裡開墾。
當時這裡樹木茂密,盛產樟樹,人們伐木提煉樟腦,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那時的內灣,只是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聚落,外圍便是泰雅族的傳統生活領域。這段拓墾歷史,為內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日治時期的理蕃與資源開發(1911–1945)
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政府開始推行「理蕃」政策,管理山地原住民並開發山區資源。
1911 年,日本人在內灣鋪設簡單的輕便鐵軌,方便將木材、樟腦等物資運送到平地。
到了昭和年間(約 1926~1945 年),日本人在內灣發現了煤礦,展開大規模採礦與伐木,並將資源運回日本,開啟內灣第一次的開發高峰。
這段時期,日本人還在內灣種滿櫻花,每到春天盛開,山城一片粉色花海,因此內灣又被稱為「櫻花部落」。
🚂 內灣線鐵路的誕生與繁榮的序曲(1944–1950)
1944 年,日本開始興建內灣線鐵路,原計畫作為運輸木材、礦產的重要幹線,但因二戰結束而中斷。
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手,1947 年完成新竹至竹東路段,1950 年全線通車。這條鐵路不僅便利了資源運輸,也開啟了內灣的熱鬧繁榮時期。
隨著車站周邊商業活動興盛,內灣逐漸成為北台灣山區的交通與產業中心之一。
⛏ 礦業與伐木的黃金年代(1950–1970)
1950 到 1970 年,是內灣的黃金年代。
煤礦開採與伐木產業蓬勃發展,大量外地勞工湧入,形成熱鬧的山城聚落。
街道兩旁湧現戲院、茶室、酒館,夜晚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內灣成為當時北台灣重要的產業重鎮之一。
🎬 內灣戲院與「木馬道」的歷史場景
內灣戲院:山城的文化地標
1950 年落成的內灣戲院,原為堆放木材的倉庫,後來改建為木造日式戲院。
紅磚、木材結構搭配黑瓦屋頂,充滿濃濃日式風情,成為工人下班後的娛樂中心,也是一代人共同的回憶。
木馬道:林業運輸的生命線
除了戲院,內灣還保留著「木馬道」的歷史痕跡。當年伐木工人將木材綁在稱為「木馬」的工具上,沿著以青剛櫟鋪設的木道滑行,把木料送到聚落的「料坪」集中堆放,形成壯觀的運材景象。
今天我們走在「木馬古道」,仍能看到林業時期的遺跡,彷彿回到那個汗水與木屑交織的年代。
🏞 產業衰退與山城轉型(1970 以後)
然而,好景不常。到了 1970 年代,森林資源逐漸枯竭,政府頒布禁伐令,煤礦也接近開採極限。
失去產業支撐的內灣,小鎮人口外移,昔日的繁華逐漸消逝。
直到近年觀光業興起,內灣重新以「內灣老街」、鐵道懷舊氛圍與自然山林景致,成為台灣旅遊熱門景點之一。
🌄 走讀內灣|從老街看見產業與文化的交織
內灣老街不僅僅是吃吃喝喝、拍照打卡的地方,更是一條能「走讀歷史」的街道。
當你走在這裡,能同時感受開墾、殖民、礦業伐木、鐵道興盛與觀光轉型的百年歷史脈絡。
👉 想深入了解更多內灣當地老居民的口述歷史,請前往
📢 行動呼籲|用精準圖文幫你做行銷
想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在地文化的故事嗎?
讓我們用精準圖文幫你做行銷,把歷史與人文轉化為人人願意閱讀、分享的精彩內容👇
📩 歡迎留言洽談合作,一起讓這些在地故事透過 Google Discover 傳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