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成為歐洲安全的焦點。俄羅斯藉由無人機侵入、戰機挑釁與電子干擾,加強對北約東翼的壓力。這些事件非全面性戰爭,卻構成「灰色地帶」行動,測試北約的警戒反應與政治決心。 主要事件時間軸:日期/事件/影響 9/9–9/10:約 19–23 架俄製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波蘭軍方擊落部分,並啟動北約第4條諮商。 北約首度在烏戰外溢情境下對來襲目標開火。
9/15–9/16:俄白舉行「西方-2025」軍演,演練戰術核武發射。 加劇東翼安全疑慮。
9/19:三架俄軍 MiG-31 無應答器侵入愛沙尼亞領空 12 分鐘,F-35 進行攔截。 愛沙尼亞召見俄方,要求北約第4條磋商。9/19:兩架俄戰機低飛穿越波羅的海 Petrobaltic 鑽井平台安全區。 暴露能源設施脆弱性。
9/18–9/19:拉脫維亞海岸發現俄製誘餌無人機殘件。 顯示無人機外溢廣度。 背景趨勢 6月以來,波海 GPS 干擾頻繁;7–8月立陶宛、愛沙尼亞發生無人機墜落。 電子戰與低空入侵已常態化。 態勢分析 ▪︎灰色地帶挑釁
無人機、無應答器戰機、低空穿越平台,皆屬低成本、可否認的行動。俄方藉此拖累北約的反應鏈,迫使其耗費高額資源應對。
▪︎政治升級對撞軍事壓迫
波蘭與愛沙尼亞接連啟動北約第4條,將挑釁「聯盟化」。若無實質空防增量,恐削弱威懾力。 ▪︎誤判與溢出風險
GPS 干擾與低空飛行增添誤判可能;若誤擊或靠近能源設施,最易導致非預期升級。 對台海局勢的警惕 歐洲東翼的安全風險,其實也對台灣海峽提供了三個明確警訊: ▪︎灰色地帶行動的頻率與累積效應
正如波海的無人機與電子干擾事件,台海也可能面臨類似「不戰而擾」的長期戰術,以軍機繞台、海警進逼、通訊干擾等手段,消耗防禦能量。 ▪︎基礎設施成為優先目標
波蘭鑽井平台事件提醒我們:台灣的離岸風場、海底電纜與港口設施,都可能成為低成本挑釁的焦點,需提前規劃「三層圈護」方案。 ▪︎政治與軍事反應的落差
北約雖啟動第4條,但若缺乏具體軍力配合,威懾力有限。台灣亦須避免僅停留在外交聲明,而要同步推進空防強化、社會韌性與國際協作。 簡言之,「歐洲今天的挑釁,可能是台海明天的現實」。若不能在平時累積防護能力,危機爆發時將難以承受。
政策建議 ▪︎強化低空防空感知。整合雷達、射頻、光電監測,補足低速小目標死角。 ▪︎建立成本對等防空組合。以電戰、反無人機武器、短程火砲對應廉價威脅。 ▪︎三層圈護關鍵設施。外圈監視、中圈驅離、內圈硬防護。 常態化第4條後續機制:將諮商轉化為具體 KPI,綁定資金與部署。 危機溝通不可或缺:保持戰術熱線與外交管道,避免因誤判失控。 結語 波蘭與波海周邊的衝突事件,折射出俄羅斯「低風險、可否認」的壓力戰術。北約若能把挑釁轉化為推動空防與能源安全強化的契機,就能在灰色地帶對抗中建立新的穩定態勢。對台灣而言,這些經驗同樣寶貴——警惕灰色地帶行動的持續與滲透,守護基礎設施,並確保政治表態與軍事準備相互呼應。唯有如此,方能在風雲詭譎的國際局勢中,保有安全與自由的主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