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0 日,保守派活動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校園演講時遭槍殺,震動全美。此一針對個人的暴力悲劇,很快延伸為教育界的輿論風暴——部分教師在社群媒體上以嘲諷乃至「慶祝」的語氣回應,隨即引發多州調查與懲處。這一事件不僅凸顯政治極化的危險,更揭開美國教育在價值與制度上的深層裂縫。
美國教育的歷史脈絡
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美國教育大致經歷三個階段:1. 大眾化時期:高中與大學迅速普及,布朗案終結校園種族隔離,教育遂成為社會流動的重要渠道。2. 標準化時期:《國家危機報告》推動測驗與問責制度,畢業率雖提高,卻因過度強調測驗而限制了創造力。3. 數位化時期:遠距教學與 AI 工具興起,疫情更加速轉型,卻帶來「數位鴻溝」與學力下滑的難題。美國教育規模雖不斷擴張,但因結構性困境未解——學力分化、師資短缺、經費不均,皆持續動搖體制的穩定。
傳統價值的挑戰
美國教育素來以個性培養、公民責任與紀律為核心。然而,隨著社會多元化與進步教育改革,校園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對抗的前線。
▪︎言論自由與校園氛圍:學生與教師對異議聲音的容忍度日趨下降,爭議性講者屢遭排斥。
▪︎文化與課程爭議:CRT 與 DEI 引發公平與平等觀之爭,圖書下架與課程審查屢見不鮮。
▪︎師德與社會信任:教育者在社群媒體上的不當言論,折射出專業角色與公共期待的存在著巨大矛盾。
柯克之死所引發的社群風波,正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教育在自由與責任之間的張力。
「共產滲透」的歷史陰影
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對「共產滲透」的持續警覺。冷戰時期的「紅色恐慌」,曾使教育界被視為滲透對象,麥卡錫主義更重創學術自由。當代美國政府將焦點轉向中國,相繼關閉各地孔子學院,加強外國資金揭露和管控,並推動共產主義史的教育。然而,若將教育簡化為單純的意識形態戰場,則恐導致政治化過度,反而削弱真正的公民教育。
刺殺事件的啟示
查理·柯克之死提醒人們: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的場域,更是民主價值的試煉場。當異見被以暴力回應,當教育者失去社會的信任,教育便難以承擔培養公民的使命。未來的改革尤需著眼於三方面:
1. 重建言論自由共識:保護多元聲音,同時劃清暴力與騷擾的界線。
2. 強化公民教育:使學生能理解歷史、尊重差異,而非流於口號。
3. 維護制度透明:確保外部資金與課程審查皆有公開規範,避免教育淪為政治操弄的工具。
美國一向擁有「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傳統。然而,柯克事件卻昭示這一價值正在被侵蝕。如果教育無法在自由與責任之間找到平衡,民主的根基將愈加脆弱。唯有在對話中守住理性,在制度中維持透明,美國教育方能在裂縫中尋得修復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