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蘇頲〈汾上驚秋〉的歷史語境與現代詮釋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唐‧蘇頲〈汾上驚秋〉

〈汾上驚秋〉是唐代詩人蘇頲的一首五言絕句,雖僅二十字,卻以極簡意象營造出深邃的意境。以下結合詩人背景、創作語境,並從傳統詩評的「弦外之音」與現代視角雙重路徑,析論其藝術成就。

一、詩人簡介與寫作背景推測 蘇頲(670-727),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武則天朝進士,玄宗開元年間官至宰相,與燕國公張說並稱「燕許大手筆」。其詩風清麗剛勁,既有台閣體的典重,亦具邊塞詩的蒼茫。

此詩可能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前後,當時蘇頲以禮部尚書出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赴任途中經汾水(今山西一帶)。玄宗前期雖稱治世,但朝廷權力鬥爭未歇,蘇頲身處高位卻屢遭外放,詩中「北風吹白雲」「心緒逢搖落」或隱喻政治環境的驟變與個人宦海浮沉的憂懼。

汾水又是漢武帝《秋風辭》「泛樓船兮濟汾河」的舊地,歷史興衰與個人漂泊之感在此交疊,觸發了詩人的「驚秋」之思。 二、傳統詩評的「弦外之音」 李瑛《詩法易簡錄》指出此詩「絃外之音,實有音在;味外之味,實有味在」,強調其含蓄蘊藉、以景寫情的特質。具體而言: ▪︎無「驚」而驚

詩題雖點出「驚秋」,但四句未直接使用「驚」字,而是通過意象組合觸發聯想——「北風吹白雲」的驟然變幻、「萬里渡河汾」的空間蒼茫、「心緒逢搖落」的心理波動、「秋聲不可聞」的感官抗拒,層層遞進,暗示詩人面對秋日蕭瑟與人生無常時的震撼。 ▪︎意象的雙重性

「北風」既是自然之風,亦暗喻朝廷權力鬥爭的壓迫;「白雲」象徵高潔志向卻被吹散,暗指理想受挫;「河汾」作為漢武帝巡遊之地,勾連歷史興衰的虛無感。意象的多義性構建了「味外之味」。

▪︎時空與心理的交織

前兩句寫空間的遼遠(萬里河汾)與時間的猝變(北風吹雲),後兩句轉向內心「逢搖落」的觸動與「不可聞」的拒斥,外境與內心對話形成張力。秋聲「不可聞」卻不得不聞,這種矛盾正是「驚」的根源,弦外之音在於對仕途與命運的深層焦慮。 三、現代視角的解析 從當代文學理論看,此詩的卓越體現在以下方面: ▪︎凝練的象徵主義手法

詩歌省略敘事直指意象,與現代象徵主義詩歌「以意象承載情感」的理念相通。「北風吹白雲」可視為命運突變的隱喻,「秋聲」則是時間流逝的象徵,呈現人在廣袤宇宙中的渺小與茫然。

▪︎心理深度的開掘

蘇頲捕捉到瞬間的心理反應(「逢搖落」的觸發、「不可聞」的逃避),類似現代文學中的「意識流」技巧。這種對情緒波動的細膩刻畫,超越了唐代詩歌常見的抒情模式,呈現出更複雜的內心維度。

▪︎跨時空的共情效應

詩中對自然變遷的敏銳感知與心理困境,具有現代人所熟悉的「異化」感。例如「秋聲不可聞」可聯想到當代社會中人們對負面信息的逃避傾向,而「萬里渡河汾」則隱喻現代人在流動中的孤獨。這種普遍性使詩歌跨越時代引發共鳴。

▪︎語言的反諷與張力

詩人用「不可聞」否定秋聲,卻恰恰強化了秋聲的存在感與壓迫性,這種修辭張力類似現代詩歌中的「悖論」(paradox)手法,凸顯了人與環境的對立關係。

四、歷史語境與詩藝的融合 蘇頲此詩的傑出,在於將個人仕途的憂懼與歷史興衰的感慨熔鑄於秋日意象中,以古典詩歌的簡約形式達成多重藝術效果: 就歷史層次而言,本詩承襲漢武帝《秋風辭》的悲秋傳統,卻以更內斂的方式表達對權力與時間的反思;就個人層面而論,作者透過「心緒搖落」與「秋聲不可聞」的矛盾,揭示士人在盛世下的隱憂。 其藝術層面,實現了「言盡意未窮」的美學追求,其象徵性與心理深度甚至預示了現代詩歌的某些特質。 正是這種歷史厚重感、個人命運感與藝術超越性的結合,使〈汾上驚秋〉成為一首既扎根於唐代文化語境、又通向人類共同情感的經典短詩。

Chung 1攝影

Chung 1攝影

Chung 1攝影

Chung 1攝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6K會員
1.2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8/29
本文從「微觀敘事」與「生態觀照」角度重讀韓愈《盆池五首》。此詩寄託晚年心境,體現中唐文人「以小見大」的審美取向。其藝術特色在於白描與擬人化並用、科學觀察與詩意想像結合,並透過層遞結構由物入理。歷代評論肯定其「化小為大」之筆力,近代學者則論其「微觀美學」。
Thumbnail
2025/08/29
本文從「微觀敘事」與「生態觀照」角度重讀韓愈《盆池五首》。此詩寄託晚年心境,體現中唐文人「以小見大」的審美取向。其藝術特色在於白描與擬人化並用、科學觀察與詩意想像結合,並透過層遞結構由物入理。歷代評論肯定其「化小為大」之筆力,近代學者則論其「微觀美學」。
Thumbnail
2025/08/27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唐·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此詩作於元和十年(815),為劉禹錫自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朗州十載,重返長安的作品。短短四句,表面看不過是玄都觀賞花之作,實則暗含辛辣的諷刺。
Thumbnail
2025/08/27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唐·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此詩作於元和十年(815),為劉禹錫自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朗州十載,重返長安的作品。短短四句,表面看不過是玄都觀賞花之作,實則暗含辛辣的諷刺。
Thumbnail
2025/08/23
「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韓愈〈題楚昭王廟〉 韓愈在唐代中期文壇,不僅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其詩歌亦以語言蒼勁、議論深刻著稱。元和十四年,韓愈上諫迎佛骨表,大大觸怒篤信佛教的唐憲宗,當朝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在趕赴貶所途中,行經楚昭王廟,不禁觸景生情
Thumbnail
2025/08/23
「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韓愈〈題楚昭王廟〉 韓愈在唐代中期文壇,不僅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其詩歌亦以語言蒼勁、議論深刻著稱。元和十四年,韓愈上諫迎佛骨表,大大觸怒篤信佛教的唐憲宗,當朝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在趕赴貶所途中,行經楚昭王廟,不禁觸景生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中描繪了一幅幽靜而又動人的景象,讓人不由得陶醉其中。詩人以「獨憐」兩字表達了對幽草的憐愛之情,幽草生長在澗邊,顯得清幽靜謐。在這片幽靜之地,高高的樹上,黃鸝鳥在樹林中啼鳴。描繪了春天來臨時的氣息。野渡
Thumbnail
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中描繪了一幅幽靜而又動人的景象,讓人不由得陶醉其中。詩人以「獨憐」兩字表達了對幽草的憐愛之情,幽草生長在澗邊,顯得清幽靜謐。在這片幽靜之地,高高的樹上,黃鸝鳥在樹林中啼鳴。描繪了春天來臨時的氣息。野渡
Thumbnail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辛漸的不舍之情。描繪了詩人在寒雨霏霏的夜晚到達吳地,江水與寒雨連成一片,烘托出蕭瑟淒涼的氛圍。清晨時分,詩人送別友人,目送友人離去,只剩下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邊,更
Thumbnail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辛漸的不舍之情。描繪了詩人在寒雨霏霏的夜晚到達吳地,江水與寒雨連成一片,烘托出蕭瑟淒涼的氛圍。清晨時分,詩人送別友人,目送友人離去,只剩下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邊,更
Thumbnail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終南山時的作品。詩中描寫了詩人下山歸途所見的景色和與友人相聚的歡樂情
Thumbnail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終南山時的作品。詩中描寫了詩人下山歸途所見的景色和與友人相聚的歡樂情
Thumbnail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人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夏日傍晚南亭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思念故人的情感。詩歌的前四句描繪了夏日傍
Thumbnail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人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夏日傍晚南亭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思念故人的情感。詩歌的前四句描繪了夏日傍
Thumbnail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唐代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描繪了王維在輞川閒居時所看到的秋景,以及他閒居生活中的安逸與樂趣。一幅秋日山水的畫面:山色蒼翠,秋水潺潺,動靜結
Thumbnail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唐代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描繪了王維在輞川閒居時所看到的秋景,以及他閒居生活中的安逸與樂趣。一幅秋日山水的畫面:山色蒼翠,秋水潺潺,動靜結
Thumbnail
春思 唐代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春思》。詩中通過一位思婦的視角,表達了她對遠征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生動地描繪了春日生機勃勃的景象。她設身處地地為丈夫著想,想象著丈夫在燕地看到春草時也會萌生
Thumbnail
春思 唐代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春思》。詩中通過一位思婦的視角,表達了她對遠征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生動地描繪了春日生機勃勃的景象。她設身處地地為丈夫著想,想象著丈夫在燕地看到春草時也會萌生
Thumbnail
友人留言:「文句可以很平實,不過流露的卻是無盡的情懷。」甚為有見。再舉杜詩一首絶句為例,這詩不但用了口語,也無太多技巧,却流露無限歡愉的情懷。
Thumbnail
友人留言:「文句可以很平實,不過流露的卻是無盡的情懷。」甚為有見。再舉杜詩一首絶句為例,這詩不但用了口語,也無太多技巧,却流露無限歡愉的情懷。
Thumbnail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作品,描繪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座座山上沒有鳥兒的影子,一條條路上也沒有人的蹤跡,只有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滿天大雪下孤零零地坐在小船上釣魚。 不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是對人生的感悟。詩人
Thumbnail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作品,描繪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座座山上沒有鳥兒的影子,一條條路上也沒有人的蹤跡,只有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滿天大雪下孤零零地坐在小船上釣魚。 不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是對人生的感悟。詩人
Thumbnail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以舟泊暮宿為背景,突破傳統描繪旅人行船的方式,巧妙地將焦點轉向自然景物描寫。起句表現移舟泊煙渚,描繪江中煙霧籠罩的小洲,為下文景物描繪鋪陳基礎。次句描述日暮時分,詩人思鄉之愁更甚,連結婦女對歸家的期盼,增添情感層次。
Thumbnail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以舟泊暮宿為背景,突破傳統描繪旅人行船的方式,巧妙地將焦點轉向自然景物描寫。起句表現移舟泊煙渚,描繪江中煙霧籠罩的小洲,為下文景物描繪鋪陳基礎。次句描述日暮時分,詩人思鄉之愁更甚,連結婦女對歸家的期盼,增添情感層次。
Thumbnail
自從去年年底買了唐詩宋詞字卡,也臨帖寫了幾首宋詞和唐詩,把朋友送的幾款書法用紙消化掉一些,不得不說,寫在這些紙上,感覺質感有加分呢! 右為唐代祖詠的《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左為宋代晏殊的《清平樂》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
Thumbnail
自從去年年底買了唐詩宋詞字卡,也臨帖寫了幾首宋詞和唐詩,把朋友送的幾款書法用紙消化掉一些,不得不說,寫在這些紙上,感覺質感有加分呢! 右為唐代祖詠的《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左為宋代晏殊的《清平樂》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