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近年來,中國對於「敘事戰」(narrative warfare)的運用,已逐漸形成「有架構」的方式。從國際論壇上的「和平崛起」說法,到國際媒體廣泛引用的「台灣是美國棋子」論調,中共正試圖在尚未動用武力之前,先行塑造輿論環境,為可能的衝突建立合理性。這種敘事戰的操作,不僅針對國際社會,也滲透台灣內部輿論場域,企圖在民心層面造成分裂與懷疑。台灣長期以來多將焦點集中在硬體軍事防衛,卻忽視了「話語權」本身也是一種戰場。事實上,若話語權失守,再強大的軍事部署也難以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國內民心的信任。本文將綜合近期國內外新聞與智庫觀察,檢視中共敘事戰的手法、對台操作案例,以及我國應如何守住話語權。
一、中共敘事戰的戰略意圖
中共的敘事戰不僅是「說故事」,更是一種結合外交、經濟與軍事的「混合型作戰」。在對外場合,中共透過香山論壇等平台不斷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亞洲和平」等話語,試圖將自身軍事崛起合理化,並淡化對周邊國家的威脅感。2024 年底,中國國防部長在香山論壇的發言即指出,「亞太安全不能靠軍事同盟,而要靠合作共贏」,此言論隨即被國際媒體廣泛轉載。
在對台敘事上,中共更強調「台灣內部分裂」「民進黨挑釁導致戰爭」,意圖將侵略責任轉嫁為「台灣自找」。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2025 年的民調,中國媒體與親中社群帳號經常操作「台灣民意渴望和平統一」的說法,與實際上過半民意支持維持現狀或追求自主的結果明顯相左。
《蘭德公司》 在 2023 年的報告便指出,中俄等威權國家的敘事戰,往往並非要建立一個完全可信的「真相」,而是要「讓真相變得模糊」,使民主社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內耗。這樣的觀察,也適用於今日的台灣情境。
二、中共對台敘事戰的手段與案例
在國際層面,中共最常見的手法是透過官媒與外宣平台,把台灣描繪為「美國的棋子」或「挑釁區域穩定的麻煩製造者」。例如 2024 年中國在香山論壇期間,透過《環球時報》英文版強調「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美國借題發揮將把台灣推向戰爭」,這樣的論述被部分國際媒體在平衡報導時引用,間接削弱了台灣的主體性。到了 2025 年 9 月,中共更進一步操作歷史敘事,將二戰時期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當作對台主權依據,美國則公開批評這是「扭曲歷史以施壓台灣」。
在國內層面,中共操作更為細緻。透過「中資內容農場」與境外社群帳號,散播如「美國賣武器只是斂財」「台灣年輕人不願意上戰場」的敘事。台灣民主基金會在 2024 年的「民主韌性調查」發現,45% 的民眾曾接觸過來源可疑、但與自身政治立場相符的訊息。國安局更指出,2024 至 2025 年間,中共對台假訊息量成長約 60%,內容涵蓋「美國不會援助台灣」「政府無能」等,透過 Facebook、X(前 Twitter)、TikTok 等平台大量散布。近期甚至在 LINE 群組上,出現「若戰爭爆發,美國不會幫台灣」的短影片,點閱數動輒數十萬,明顯帶有削弱信心的目的。
在軍事安全議題上,中共更常把實際軍演與輿論操作結合。2024 年環台軍演後,官方媒體立刻散播「台灣軍方士氣低落」「封鎖已成定局」的說法。2025 年 4 月,解放軍再度在台灣周邊進行多軍種演習,並以官媒與外交系統持續將賴清德總統描繪為「挑釁者」「分裂主義者」。這些訊息迅速被轉載,部分外媒在「平衡報導」框架下引用,造成台灣回應的時效落差。
此外,2025 年台灣多起海底電纜受損事件,也成為中共敘事戰的新材料。當台灣法院判決船長蓄意破壞電纜時,中國外交部卻指控台灣「政治化處理」,反過來將事件包裝為「抹黑中國」。這種把具體技術與安全事件轉化為政治攻防的做法,正是中共敘事戰滲透民生層面的典型案例。
這些案例揭示,中共敘事戰的操作並非單純的媒體口號,而是多管齊下:國際層面透過大外宣與歷史敘事輸出、國內層面則利用分化與假訊息、軍事層面則搭配即時演習與事件操作製造心理壓力。
三、國際經驗的觀察與啟示
多場衝突也提供了我們重要的比較樣本,凸顯台灣需要借鑑的方向。
在烏俄戰爭中,俄羅斯以「去納粹化」「保護俄語人口」為核心敘事,企圖正當化入侵。然而,烏克蘭政府迅速回應,以即時影像、數據與國際記者採訪,揭露俄軍暴行。CSIS 在 2024 年的分析報告指出,烏克蘭能在戰爭初期穩住國際支持,正是因為「快速而透明的資訊釋出」削弱了俄羅斯的話語空間。
歐盟與北約同樣正面臨資訊戰挑戰。歐盟對外行動署(EEAS)在 2024 年的年度報告中指出,「假訊息的傳播速度已超過傳統新聞循環,唯有制度化的戰略傳播(StratCom),才能確保政府能在數小時內給出權威回應。」這樣的制度設計,讓北約各國能夠協調一致,避免被對手各個擊破。
在中東衝突中,以色列國防軍(IDF)大量使用即時影像與社群平台,並且強調其人道援助行動。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WINEP, 2024)分析指出,以色列雖在國際輿論承受批評,但透過「結合軍事行動與人道敘事」,仍維持了部分關鍵盟友的支持。
這些經驗共同顯示:反制敘事戰不能只靠被動駁斥,而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快速性、制度化、與真實證據。
四、台灣應有的反制方向
要守住話語權,台灣必須正視「語言與認知」本身即是戰場。以下提出幾個方向:
- 快速性:建立跨部會「即時澄清機制」,重大錯誤訊息須在 3至6小時內由官方提出版本。
- 事實性:善用開放數據與現場影像,提供可驗證的證據,並主動送交國際媒體與查核機構。
- 權威性:確立單一發聲窗口,避免各單位各說各話,導致民眾與外媒混淆。
- 情境化:針對不同受眾調整敘事,國際媒體需要的是數據與英文摘要,國內社會則需要與生活相關的故事。
- 演練化:將敘事反制納入軍事演習與跨部會演練,模擬敵方敘事滲透情境,確保回應節奏符合實戰需求。
- 社會連結:強化與民間查核平台的合作,建立政府提供原始資料、民間進行獨立查核的模式,形成社會第一道防線。
五、長期戰略思維
除了短期的回應速度,台灣更需要長期的敘事戰略。
首先是主動出擊。台灣不能只在對手發動敘事後才被動反駁,而應長期推廣自身的民主治理、人道救援與產業創新故事。這些敘事是台灣最具優勢的資產,能夠建立正面形象,削弱對手的負面描繪。
其次是國際合作。歐盟與北約的經驗顯示,跨國協作能有效抵擋假訊息。台灣應積極與美、日、歐洲民主國家共享資訊戰經驗,建立「共同話語社群」。
再者是透明化。在不危及國安的前提下,政府與軍方應建立公開數據文化,這不僅是危機澄清的需要,也是建立長期社會信任的基礎。
最後是人才與預算。敘事反制不能依靠臨時性專案,而必須納入國安長期計畫,培養專業人才,編列專責預算,確保制度化運作。只有當反制行動有制度、有資源、有持續性,台灣才能真正與中共長期對抗。
結語
敘事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若台灣在話語權上失守,即便擁有再先進的軍事武器,也可能在國際社會失去支持,在國內社會喪失信任。
守住話語權,不僅是軍事任務,更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工程。它需要軍方、政府、媒體與社會共同協作。快速、事實、權威、情境化,這四大原則必須成為我們日常作戰的一部分。
唯有在真實戰場與認知空間同時站穩,台灣才能在中共敘事戰的陰影下,維持自身的自由與安全。
參考資料
- RAND Corporation. Countering Russian and Chinese Narrative Warfare. 2023.
- CSIS. Narrative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Ukraine War. 2024.
-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EEAS). EU vs Disinfo Annual Report. 2024.
-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 (WINEP). Information Operations in the Gaza Conflict. 2024.
-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台灣民意與兩岸關係民調》,2025。
- 台灣民主基金會,《台灣民主韌性調查》,2024。
- Reuters. “US says China spreads false World War Two narratives to pressure Taiwan.” 2025-09-15.
- Reuters. “China says Taiwan politicising cable damage issue after ship’s captain jailed.” 2025-06-13.
- Associated Press (AP). “Taiwan says China’s disinformation against island grew 60% last year.” 2025-03-20.
- Washington Post. “China launches large-scale military drills around Taiwan.”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