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的路途上,我們總習慣把它看成一層層的關卡:考上學校是一關,找到工作是一關,升遷、結婚、買房、生子又是一關。彷彿只要過了這些關卡,就能安心歇一口氣。但事實上,挑戰總是接踵而至。沒有誰會在完成某件事後就得到真正的結束。新的挑戰總會在下一分,甚至下一秒現身,不論你準備好了沒有。
這並不是說有限賽局無須重視。相反地,它的價值正在於提供短期而清晰的標記,給我們信心,也迫使我們修正。有限賽局是無限賽局的養分。問題不在於「失敗會不會發生」,而在於「你怎麼面對失敗」。失敗往往意味著損失,痛恨損失是人性。如果我們被某些「一切都沒什麼大不了」的說法麻痺,進取心也會隨之熄滅。但若只是沉溺於自憐,讓它化為長期的自卑,那麼失敗才會真正變成陰影。失敗要能刺痛,卻不能刺穿。
同樣的陷阱也存在於成功之後。人之所以容易停滯,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目標設定得太低,只要「差不多就好」。這看似務實,卻也是停滯的根源。短期的勝利很容易被誤以為是終點,於是我們在有限賽局中收手,卻忘了無限賽局不會因為一場平庸的勝利而終止。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顯得格外突出,一如馬斯克、賈伯斯,他們拒絕把「堪用」當作終點,而是堅持追求心中的理想。那樣的追求或許曠日廢時,但每一次突破都不僅屬於個人,而是推動了文明的進步。或許我們不必做到那樣的程度,但至少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拒絕把「差不多就好」當作停下的理由。
時間真正留下來的,從來不是勝利的激昂,也不是失敗的羞愧。那些情緒的漣漪終會平靜,甚至連細節也會被忘記。我們往往記不得當時是誰幫了我們,誰為我們喝采。但有一樣東西會留存下來,那就是習慣。如果成功時,我們習慣替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如果失敗時,我們習慣反思並修正,這些反應會逐漸內化,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情緒會淡去,細節會被遺忘,唯有習慣會長久地塑造我們。
短期與長期目標的關係,也值得再三思考。短期必須務實,要能執行,因此必須不斷調整;長期則可以抽象,甚至模糊一點,因為它的存在只是為了指引方向。短期像燃料,長期像羅盤。沒有燃料,你走不動;沒有羅盤,你走不遠。兩者若失衡,不是迷失方向,就是原地打轉。
最後,說回「留白」。大多數人都知道要休息,卻常常把休息當成逃避。旅行、打電動、換個環境,這些當然能讓人放鬆,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只是放空,而沒有在其中和自己對話,那便不是調適,而是逃避。真正的調適,是能在享受當下時,捕捉那些讓自己快樂、感動的細節,並以此為基石,去問自己:對我而言什麼才是重要的?我的長期方向又是什麼?我在近期該做哪些事,才能支撐它?如果在這樣的留白裡,你恰好碰見了心中的追求,那麼問題就不再是「要不要前進」,而是「該如何支撐到底」。
人生是一條漫長的賽道。有限賽局提供里程碑,但無限賽局才是人生的真相。失敗的刺痛該被珍惜,因為它指正了我們的缺失;成功的勝利不該停下,因為它容易讓人誤判。情緒會被時間淡化,習慣才會塑造人格。短期必須務實,長期必須堅定。至於留白,若懂得轉化,它才會成為我們抬起頭的契機,讓我們看清自己究竟走在哪一條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