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硬要學外語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學語言」對我這輩台灣人而言,多半是不得不為,很難發自內心喜愛的活動。不知道是不是跟蔣宋美齡有關係,某陣子記者很喜歡報導講多語的資優生,台灣人聽到某人「能流利說N種語言」,會露出不輸聽到中樂透的羨慕眼光,明明從小在講國語的環境長大,卻會被語言補習班以「講英語不道地、有口音」情緒勒索。這種對外語的盲目情節實在很妙。

我在國小三、四年級開始上兒童美語,回家不背單字,處心積慮騙媽媽「今天停課」,要應付考試,單字都用注音拼法記發音,這樣還能升到高級班,很不可思議。過了20年,我都記得去吉德堡上無聊美語課,下課時我會帶十塊錢投教室外販賣機,買一包輕鬆小品邊嘆氣。

爸媽虛擲我4年補習費也什麼都沒抱怨,可見語言補習班多好賺,大人小孩都是買夢想,買一場空。

上國中後,我的英文老師上課隨便教,多數時間炫耀她寒暑假去自助旅行,聽到她不用跟團就能周遊列國,激勵我想學好英文,因此就算她沒教我真正的英文,我認為她是我人生少數的恩師。

學校課本太無聊,幸好有「大家說英語」雜誌,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聽警廣的大家說英語廣播,晚上再聽重播,中間自己朗讀好幾次當天文章、背單字,再加上爸媽把我送到一對台美夫妻開的補習班學英文,他們都很幽默有趣,上課雖然有教材,但多數時間都是聊天練對話。這些轉變讓我的英文起死回生。

後來我陸陸續續學其他外語,都沒辦法持久,也不像學英文一樣認真。歸結起來,學完英文後,我覺得世界之門已經打開四分之三了,剩下四分之一很多是極權國家(例如阿拉伯語),我根本沒興趣了解。我又沒移民的打算,學其他外語只是錦上添花。

我後來學外語的動機多半是虛榮心,想當「多語者(polyglot)」,就算學了,有時也不打算用該語言接觸該語言的社會或文化。我學過西班牙文、德文、馬來文、印尼文、日語五十音,沒有一個學得好。

學印尼文是在印尼的語言學校,當時對印尼這個國家很感興趣,也想跟當地人交流,每次搭計程車,我都硬著頭皮坐到副駕駛座跟司機聊天,一度能跟人溝通日常對話及看點新聞,但離開印尼後,我也覺得雅加達空汙嚴重,根本不想再回去,先前打造的印尼語能力又退化。

確定要到越南工作後,我因主管跟同事的主流意見(同儕壓力?)學起越南文,拜師學3次(團課、1對1家教及線上小班都有)都失敗,不禁懷疑起這些語言補習班的老師到底有什麼功能。有時候我問他們問題,他們回答不出來,甚至忽略我,也不關心每次上課我學到多少。教語言的錢真好賺,跟某些醫療一樣,要讓大家覺得自己身體「總有哪裡有問題」,才會一直回來花錢求助。

當然,我自己懶得複習是學不好語言的最大問題,這樣我根本沒資格當什麼polyglot呀,沒天份、沒環境、也沒努力。

到越南滿1年後我決定不上越南文課,到現在也在越南生活得還可以。我只會指路、數字、點餐跟表達「窩不會講越南文,越南文很難。」這些都不是老師教,是遇到需要表達時,自己想辦法問來的。

學越南文失敗3次,對照我國小學美語補習班的經驗,我覺得絕大多數語言補習班真是個屁。我曾聽過一個外國podcast討論學一門語言要多久時間,印象中每天要花4小時才能真的學好。除非真的有強烈動機、願意把睡午覺、滑手機的時間拿去唸書,不然上再多語言補習班或線上課程也沒用。

工作上,我曾被公司派去對外受訪學印尼語的種種,第一題就問「為什麼想學印尼文?」我忍不住回答做人沒必要一定要學外語,如果興趣不是學語言,生活又用不到,為什麼要學?為什麼沒事要花時間金錢增加挫敗感?

後來我的受訪好像沒被播出來(這樣也好,我講了很多政治不正確的答案)。

即便講這麼多五四三,現在我還是在學外語,動機仍不是很強烈(只是隱約覺得台灣職場環境很糟,未來可能到某個國家工作、生活,必須會當地的語言),也不想給自己期待或壓力。

如果純粹想「會說多個語言」,只需要學100個語言的「Hello」怎麼講就夠了(這也是網路上自稱會多國語言的人在做的事)。

我們對「學外語」可能投入太多資源,獲得太少回報,這麼心酸的報酬率,那至少學習過程中要得到樂趣吧?連樂趣都沒有,也不是生活必須使用,時間拿去運動、睡覺,反而更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prout的偏見
2會員
52內容數
我最喜歡的事情之一是寫部落格:)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孩子們對於學習英文的目的往往有不同的理由,因此導致了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文章中提到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目的,分別是應付學校考試、精進英文學習以及達到海外求學或工作的能力。此外,作者也強調了要將英文學習目的設定在生活中找到有趣的感覺,以此來激發學習興趣,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
Thumbnail
孩子們對於學習英文的目的往往有不同的理由,因此導致了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文章中提到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目的,分別是應付學校考試、精進英文學習以及達到海外求學或工作的能力。此外,作者也強調了要將英文學習目的設定在生活中找到有趣的感覺,以此來激發學習興趣,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
Thumbnail
我從成為台語家庭首腦後,再也沒有堅持、或是期待跳跳糖會英文,他現在就學的幼兒園有半小時英文課,園長在入學前就說明的很清楚:「這半小時的英文課目的在於:#讓孩子們知道有這個語言的存在,有這堂課,不會讓孩子 #會英文!」園長跟我想得一樣,我只想要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語言,同時不排斥這些語言,他不
Thumbnail
我從成為台語家庭首腦後,再也沒有堅持、或是期待跳跳糖會英文,他現在就學的幼兒園有半小時英文課,園長在入學前就說明的很清楚:「這半小時的英文課目的在於:#讓孩子們知道有這個語言的存在,有這堂課,不會讓孩子 #會英文!」園長跟我想得一樣,我只想要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語言,同時不排斥這些語言,他不
Thumbnail
學不學英文,是件輕如鴻毛的小事。
Thumbnail
學不學英文,是件輕如鴻毛的小事。
Thumbnail
Phonics, 不該先學;Phonemic Awareness, 才該先學。美加英澳,轉向有憑有據、大是大非、腦內革命的下世紀醫學,提升母語,已試辦公布。
Thumbnail
Phonics, 不該先學;Phonemic Awareness, 才該先學。美加英澳,轉向有憑有據、大是大非、腦內革命的下世紀醫學,提升母語,已試辦公布。
Thumbnail
人類學母語,五歲就有語感; 人類學外語,至死都沒有語感。
Thumbnail
人類學母語,五歲就有語感; 人類學外語,至死都沒有語感。
Thumbnail
聽過英文好的人說,學好一種語文最高境界是他能夠用那種語文(或其它非母語的語言)來思考事情。只是到那階段,這人可能就跟他的原生文化斷層了。那他,很可能就是個無根之人了。
Thumbnail
聽過英文好的人說,學好一種語文最高境界是他能夠用那種語文(或其它非母語的語言)來思考事情。只是到那階段,這人可能就跟他的原生文化斷層了。那他,很可能就是個無根之人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