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不是不害怕 而是帶著恐懼依然前行 - by 納爾遜·曼德拉

不曉得大家喜不喜歡追劇,或是喜歡看什麼類型的劇呢 ?
最近跟我太太在追一部韓劇,劇名是《初次,為了愛》。會吸引我看的原因是,有次睡前滑個臉書小廢片。
就看到其中一幕是媽媽帶著女兒去討債,沒想到要去被討債的人生活也是很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然後正當他不想討了要打道回府的時候,債務人卻追上來表示感謝,感謝人家不要他還錢,要人家用善意償還債務,並且奉上一塊微不足道的地契。
當時就是覺得,是怎麼樣才能夠這樣放過別人,還有所謂善意的輪迴是怎麼樣,都讓我對這部劇很好奇。
沒想到裡面的內容,正剛好也有打到我最近的困擾 - 就是家人之間的關係相處。
關係裡的彆扭,是不是自卑感的補償行為
說到關係相處,我發現很多時候問題出在「彆扭」這兩個字上。
明明是為對方著想,想要為對方付出,但因為自己價值觀的關係,就是不習慣說出口,或者有話不直說。
真正想要獲得關係上的需求,卻用很迂迴或是很極端,甚至是相反的方式來表達。
這種關係問題帶給人最大的困擾就是太壓抑自己了。
沒有說出口的話,沒有人能夠理解你這個人。
對我來說,很多時候是因為害怕,所以選擇壓抑或是把對方推開。
但事實上內心所想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讓彼此關係安心的感覺。
可以在一起的時候很自然,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就算是對方不中意聽的也有辦法說出口,然後彼此交流。
不批評不指教,可以有建議還有陪伴。
因為若是壓抑,或者用很極端的話把對方推遠或隔離,那這個遺憾還有不舒服,就得另外用一個心態去看待。
我想,也許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卑感的補償行為 - 當內心感到匱乏或不足時,會設定一些虛構目標來安慰和保護那個感到無助與害怕的自己。
但這些補償行為往往偏離現實,反而造成更多的內耗。
承認的勇氣
從《初次,為了愛》的片段斷於關係的處理,我感受到關係修復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承認」。
承認過去,知道自己的現況,了解評估好未來的風險能夠承擔,進而還是選擇這樣做的行動。
承認這個部分真的最困難,因為意識到自己不足或是自己可以「想要」很難。
因為過去的背景,似乎表達需求以後就是責罵還有情緒上的否定,好像「我覺得的想要」, 是一個不被理解的要求。
以至於覺得匱乏或是不足得要多做些什麼,或是預設一個標準,才能獲得安心的感覺。
只要不承認,那事情要改變基本上就是很難了。
這也許就是像阿德勒說的,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面對它。
當能夠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關係中的需求和渴望,才有可能真正開始改變。
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的想法分享
在自己生活中常常會有這種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的時候。
比如說插隊,或是說出對方不愛聽的話然後被對方反擊。
都覺得是對方這邊缺乏愛或是認知,所以才做出這種冒犯的行為。
若是這種冒犯他覺得他的生活可以過得舒服一點,那就陪著他的任性一起成長吧。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就是我認為我在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如果是認識的人或是朋友,會開始表達,他這樣做的行為給我的感受,然後怎麼想的,希望他可以怎麼做,進而讓行動跟上自己心裡所想的「放過自己。」
想修復關係
如果想要開始修復關係,覺得可以去看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或相關的課程,比如說阿德勒心理學還有完形心理學。
又或者一起看一下《初次,為了愛》,去看看人家的做法,還有經過這些刺激,去記錄一下自己有共鳴的想法。
很期待大家跟我分享每一集裡面有共鳴的地方,還有因為「什麼」 ,而產生的想法。
那我想要先分享一下抓住的其中一個感動。
由於劇裡面有一種報喜不報憂的情境,我就跟我太太說很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因為之前我也是自己一個人看病,一個人承受這種無法改變事實的無能為力。
我太太表示,這就跟我自己的原生家庭狀況很像,我媽也會自己一個人去面對這種艱苦,一個人看病一個人承受很多事情。
但是她們家不是這樣的,因為她們的家庭教育是:痛苦的事情分享出來就會減少一半的痛苦,開心的事情分享出來就會有雙倍的快樂。
好喜歡我太太跟我分享的這一段話,也覺得自己真的果然是幸運阿伯,能夠與在這樣充滿愛的教育環境下的人共組家庭,然後一直不斷的從我太太那邊學到,也得到,心所嚮往的價值觀以及改變。
也很期待大家可以灌爆底下留言跟我分享想法,還有每一個集數的追劇感想,一起交流最羨慕的地方,還有最有共鳴的地方。
Just share to you ~ 我是 Joker ,咱們下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