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悅每日經濟學小教室 · Day3 🎲 主題:賽局(Game Theory)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21 分鐘

🎲 賽局理論的創新點 & 理論突破

酷澎(Coupang)、蝦皮(Shopee) 等東亞電商的 進階賽局應用,分層解析:


🎯 1. 電商定價與補貼戰

  • 賽局型態:典型的 囚徒困境 + 價格戰模型
  • 現象
    • 酷澎在韓國用「火箭配送」+ 長期虧損補貼搶市佔。
    • 蝦皮東南亞、台灣市場一開始大量撒免運券、紅包。
  • 賽局困境
    如果 A(酷澎)降價,B(蝦皮)也只能跟進,否則市佔崩。結果雙方利潤都下降 → 消費者短期得利,但長期形成「誰先撐不住」。

🚚 2. 物流投資與基建博弈

  • 賽局型態先動者優勢(Stackelberg Game)
  • 現象
    • 酷澎投資倉儲、物流車隊,形成「無法輕易模仿的沉沒成本」優勢。
    • 蝦皮走「平台 + 第三方物流」模式,靈活但議價力較弱。
  • 核心博弈:誰先大規模砸下固定成本,誰就能逼對手要麼跟進(成本倍增),要麼退場。

🛒 3. 平台流量與演算法推薦

  • 賽局型態重複賽局 + 信號傳遞(Signaling)
  • 現象
    • 賣家必須不斷投入廣告費,維持排名與演算法曝光。
    • 平台用「演算法黑箱」當籌碼 → 形成 賣家 vs 賣家 的內部囚徒困境。
  • 消費者端:平台演算法推薦「價格低、轉換快」的商品,形成流量集中效應。

💳 4. 金融支付與生態圈

  • 賽局型態多市場競爭賽局(Multi-market Competition)
  • 現象
    • 蝦皮推自家支付(ShopeePay)、分期;
    • 酷澎則強化會員制(Coupang Wow)。
  • 策略本質:不是只打「購物」,而是用金融科技、會員鎖定,把「消費者黏性」當籌碼。

📈 5. 最新研究趨勢

在電商領域,學術界和業界都在用 演算法博弈(Algorithmic Game Theory, AGT)

  • 機器學習 × 賽局:模擬定價與配送策略。
  • 強化學習(RL):預測消費者「用券/不用券」的行為。
  • 多代理人系統(MAS):模擬多賣家、多平台的交互。

👉 結論:


酷澎、蝦皮之間的競爭,完全就是「課本賽局理論」的 真實上演,而且因為有 AI 演算法介入,已經從「單純的價格戰」進化到 多層次的演算法賽局


多平台互動賽局(Platform Competition)

  • 舊觀點:蝦皮 vs 酷澎單一對抗。
  • 新觀點:同一個賣家同時掛在蝦皮、酷澎、Amazon、Lazada → 「多市場賽局」。
  • 挑戰:平台要防止「跳平台套利」,所以會設下 獨家規則(獨家優惠、流量加權),形成平台綁架博弈

2️⃣ 演算法推薦賽局(Algorithmic Game Theory)

  • 玩家:賣家 ↔ 平台演算法。
  • 核心:賣家調整定價、投放廣告;平台演算法要平衡「營收 vs 使用者體驗」。
  • 新高度:賣家用 逆向工程演算法(ad bidding bots)測試曝光邊界 → 變成「對抗演算法」的賽局。
    • 類似 對抗性 AI(Adversarial AI)。
    • 平台則用 多臂老虎機(multi-armed bandit) 策略動態調整。

3️⃣ 跨領域生態賽局(Ecosystem Game)

  • 酷澎:靠物流 + 會員 Wow 鎖住用戶。
  • 蝦皮:靠支付(ShopeePay)、娛樂直播(Shopee Live)黏住用戶。
  • 進階博弈:不再只是電商,而是 跨領域生態圈對決(金融、廣告、娛樂)。
    → 類似「擴大戰場」的賽局戰略(Game of Expansion)。

4️⃣ 訊號傳遞 & 不完全資訊博弈(Bayesian Game)

  • 平台的策略:很多規則不完全公開(流量分配、券發放門檻)。
  • 賣家的反應:只能根據「有限訊號」推估規則。
  • 結果:賣家之間陷入「訊號博弈」,類似打撲克牌 → 互相猜對方怎麼玩,卻永遠沒完全資訊。

5️⃣ 制度設計與監管賽局(Mechanism Design)

  • 政府角色
    • 韓國反壟斷,盯酷澎的市場集中。
    • 東南亞一些國家要求蝦皮不得過度補貼。
  • 本質:政府設計 payoff → 強制讓平台「合作/守法」成為新的均衡。
  • 進階應用:平台要「先於監管設計機制」避免被罰(例如透明廣告費用規則)。


1️⃣ 傳統經濟學的限制

  • 完全競爭市場模型:假設市場價格自動調整,人人是「原子化」的小玩家,不考慮互動。
  • 均衡分析 (Walras):追求市場出清,忽略玩家之間的「策略考量」。
    👉 問題:這種模型無法解釋軍備競賽、卡特爾、價格戰、談判。

2️⃣ 賽局理論的創新點

(a) 引入「策略互動」

  • 他人的反應 也納入決策模型。
  • 例:我定價不只是看成本,還要預測競爭對手的價格。
    👉 從「孤立最佳化」 → 「互動最佳化」。

(b) Nash 均衡 (1950s)

  • 突破口:即使沒有「優勢策略」,也能找到一個「互不想改變的均衡」。
  • 創新在於 固定點定理應用,數學上保證至少存在一個解。

(c) 重複賽局 (1970s–1980s)

  • 傳統囚徒困境 → 沒救。
  • 但若遊戲重複無限次,「以牙還牙」等策略能穩定合作。
    👉 突破:從靜態博弈 → 動態博弈。

(d) 不完全資訊賽局 (Bayesian Games, 1960s–1970s)

  • 傳統假設「大家都知道一切」。
  • 創新:允許資訊不對稱(例如買車議價:買方不知道車況)。
    👉 奠定訊號理論、拍賣理論基礎。

(e) 機制設計理論 (1970s–2000s)

  • 不只是分析遊戲,而是 設計遊戲
  • 奠基人 Hurwicz、Maskin、Myerson 因此拿到 200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從「預測結果」 → 「設計規則」。

3️⃣ 近期的突破

(a) 計算賽局理論 (Algorithmic Game Theory)

  • 傳統:均衡存在,但「算得出來嗎?」
  • 突破:用演算法設計 → 在複雜環境中近似均衡。

(b) 行為賽局 (Behavioral Game Theory)

  • 傳統:人完全理性。
  • 突破:心理學實驗發現人會有「公平偏好」「情緒反應」。
    👉 引入「心理 payoff function」。

(c) 賽局 + AI

  • AI 透過強化學習,自動演化出博弈策略(例:AlphaGo 的自我對弈)。
  • 多代理人 AI 系統,用賽局框架解決交通、自駕車、能源調度。

(d) 公平與社會目標的引入

  • 傳統:效率最大化。
  • 現在:將 公平社會穩定 也納入 payoff function。
    👉 例如疫苗分配、碳排政策。

🎯 總結

  • 創新點 1:把「互動」納入決策,打破傳統經濟的孤立假設。
  • 創新點 2:數學上用固定點定理保證解存在,奠基理論基礎。
  • 創新點 3:動態化、資訊不對稱化,讓理論更貼近現實。
  • 創新點 4:進入制度設計與 AI,從描述 → 設計 → 應用。

👉 賽局理論之所以能進課本並成為現代政策工具,就是因為它完成了這些「從哲學思辨 → 數學定理 → 制度工程」的躍遷。


1️⃣ 大一經濟學的基礎版

賽局理論(Game Theory):研究多方互動下的最佳決策。

  • 要素:玩家(Players)、策略(Strategies)、報酬(Payoffs)。
  • 核心精神:你的最佳選擇取決於別人怎麼選。

經典例子:囚徒困境

  • 賽局理論:研究「多方互動下的決策」的學問。
  • 核心:你的最佳策略取決於別人的策略。
  • 最常見模型: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 兩人被捕,選擇「招供」或「沉默」。
  • 個人理性 → 都會選招供。
  • 集體理性 → 都沉默更好。
    👉 矛盾點:追求自保,反而害大家一起輸。

為何進課本?

  • 因為它揭示了「市場失靈」的另一種形式:不是因為外部性或壟斷,而是因為互動的結構本身讓大家無法合作。
  • 3. 囚徒困境簡表

兩人都要決定「招供 or 沉默」:

raw-image


  • 如果只看自己,招供最好(避免吃大虧)。
  • 但如果兩人都這樣想 → 兩人都招供 → -5, -5 → 比一起沉默(-1, -1)更糟。
    👉 這就是「集體理性 ≠ 個人理性」的典型例子。
  • 4. 職場小劇場(林悅版)
  • 祺倫看到漏洞。
  • 選項 A:馬上揭露 → 可能被主管釘,自己吃虧。
  • 選項 B:裝沒看到 → 安全,但風險留給團隊。
  • 如果大家都選「裝沒看到」→ 系統漏洞永遠補不完。
    👉 這就是職場版的「囚徒困境」

5. 延伸思考

  • 為什麼現實世界常常出現「大家都知道,但沒人講」?
  • 因為賽局裡的激勵機制錯置。
  • 要解這個局,靠的不是單打獨鬥,而是 制度設計
    • 給予「揭露者」獎勵(吹哨者條款)。
    • 或讓大家知道「不合作會更慘」(共沉船)。

6. 金句收尾

「賽局不只是理論,它就是你每天的職場。別只看棋盤上的自己,也要想清楚:對手下一步要怎麼走。」

賽局理論進階(Game Theory Advanced)


1. 語言與框架效應

傳統賽局假設:玩家理性、只看 payoff。


最新研究發現:語言的描述方式本身能改變決策


  • 例:同樣的囚徒困境,用「合作/背叛」vs「保持沉默/供述」兩種說法,合作率會不同。
  • 這挑戰了「策略=數字」的傳統假設,顯示 語言 → 感受 → 行為 的傳導路徑。

2. 機制設計與有限承諾 (Mechanism Design with Limited Commitment)

  • 現實裡,政府或企業常無法「永遠」履行承諾。
  • 進階議題:在承諾有限或可信度不足時,該怎麼設計制度?
  • 研究重點:
    • 動態機制(隨時間更新承諾)。
    • 信任成本(玩家預期設計者可能毀約)。 👉 在金融監理、保險合約、勞資談判都很常見。

3. AI 與賽局:深度機器學習的引入

  • 過去:人設 payoff → 解 Nash equilibrium。
  • 現在:ML 幫忙學最優機制,特別是在拍賣、資源分配、能源市場。
  • 案例:電力網路調度,用深度強化學習 (Deep RL) 訓練「多代理人系統」,比傳統機制設計更有效率。
    👉 核心挑戰:AI 的「黑箱」不透明,如何避免偏差成為新的博弈問題?

4. 賽局中的公平 (Fairness vs Efficiency)

  • 傳統:追求 效率最大化(社會總剩餘)。
  • 新趨勢:把「公平」納入 payoff function。
  • 例:公共資源分配(口罩、疫苗、教育補助),若單純追求效率,會傾向集中在「最有效率」的群體,但這會製造社會不安。
    👉 進階版賽局研究如何設計 payoff → 讓「合作」不只是效率高,也符合公平期待。

5. Socio-technical 賽局(社會+技術網絡)

  • 新挑戰:不只是人 vs 人,而是 人+技術+錯誤/攻擊者
  • 應用:
    • 假新聞傳播(玩家不一定是理性人,而是 bot)。
    • 基礎建設防禦(對抗黑客攻擊)。
  • 進階研究試圖設計「韌性策略」,即使在噪音、錯誤、惡意行為下,系統也能穩住。
raw-image



🎯 林悅金句收尾

「傳統賽局看的是『算盤』,進階賽局看的則是『語言、制度、AI、社會公平與技術漏洞』。這才是當代賽局的真實戰場。」

賽局理論進階(Game Theory Advanced)


1. 語言與框架效應

傳統賽局假設:玩家理性、只看 payoff。


最新研究發現:語言的描述方式本身能改變決策


  • 例:同樣的囚徒困境,用「合作/背叛」vs「保持沉默/供述」兩種說法,合作率會不同。
  • 這挑戰了「策略=數字」的傳統假設,顯示 語言 → 感受 → 行為 的傳導路徑。

2. 機制設計與有限承諾 (Mechanism Design with Limited Commitment)

  • 現實裡,政府或企業常無法「永遠」履行承諾。
  • 進階議題:在承諾有限或可信度不足時,該怎麼設計制度?
  • 研究重點:
    • 動態機制(隨時間更新承諾)。
    • 信任成本(玩家預期設計者可能毀約)。 👉 在金融監理、保險合約、勞資談判都很常見。

3. AI 與賽局:深度機器學習的引入

  • 過去:人設 payoff → 解 Nash equilibrium。
  • 現在:ML 幫忙學最優機制,特別是在拍賣、資源分配、能源市場。
  • 案例:電力網路調度,用深度強化學習 (Deep RL) 訓練「多代理人系統」,比傳統機制設計更有效率。
    👉 核心挑戰:AI 的「黑箱」不透明,如何避免偏差成為新的博弈問題?

4. 賽局中的公平 (Fairness vs Efficiency)

  • 傳統:追求 效率最大化(社會總剩餘)。
  • 新趨勢:把「公平」納入 payoff function。
  • 例:公共資源分配(口罩、疫苗、教育補助),若單純追求效率,會傾向集中在「最有效率」的群體,但這會製造社會不安。
    👉 進階版賽局研究如何設計 payoff → 讓「合作」不只是效率高,也符合公平期待。

5. Socio-technical 賽局(社會+技術網絡)

  • 新挑戰:不只是人 vs 人,而是 人+技術+錯誤/攻擊者
  • 應用:
    • 假新聞傳播(玩家不一定是理性人,而是 bot)。
    • 基礎建設防禦(對抗黑客攻擊)。
  • 進階研究試圖設計「韌性策略」,即使在噪音、錯誤、惡意行為下,系統也能穩住。

🎯 林悅金句收尾

「傳統賽局看的是『算盤』,進階賽局看的則是『語言、制度、AI、社會公平與技術漏洞』。這才是當代賽局的真實戰場。」

1️⃣ 國家決策層面的應用

🎖️ 國防與外交

  • 冷戰核戰策略:美蘇都用「囚徒困境」「相互保證毀滅 (MAD)」模型來設計軍備部署。
  • 談判與制裁:美中貿易戰、WTO 談判,研究人員會模擬「若 A 提高關稅,B 會報復還是妥協?」。

💉 公共衛生

  • COVID 疫苗分配: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就用過 機制設計 框架,模擬各國「囤貨 vs 合作」的賽局,來推 COVAX 計畫。
  • 核心思路:要讓合作變成均衡,而不是大家各自搶貨。

⚡ 能源與氣候協議

  • 巴黎氣候協定:本質就是多國「公共財賽局」。
  • 研究人員用「重複賽局」去模擬各國減碳承諾,設計懲罰機制(碳稅、貿易壁壘),避免「搭便車」問題。

2️⃣ 企業與市場層面的應用

💻 科技平台

  • Google Ads / Facebook Ads 拍賣
    • 背後就是「拍賣賽局」+「機制設計」。
    • 每個廣告主自利競爭,但設計好的拍賣機制能逼大家報出真實出價,平台獲利最大化。

🚗 汽車與 AI

  • 自駕車協調
    • 自駕車在路口決定「誰先走」,其實就是賽局。
    • 使用 多代理人強化學習 (Multi-Agent RL) 訓練,讓車子在 Nash 均衡下避免碰撞。

📈 商業策略

  • 電信業價格戰:台灣電信三雄的「吃到飽價格」就是 Bertrand 賽局;最終收斂在「大家一起虧本」的均衡。
  • 航空公司:選擇開航線或停飛,也常用賽局模型來分析「若我退出,對手會漲價嗎?」。

3️⃣ 為什麼能跳出課本?

  • 數學保證:Nash 均衡存在性(固定點定理)給了決策者「這不是算命,是數學」。
  • 模擬能力:電腦能跑上千萬次模擬,測不同策略組合。
  • 制度設計:政府與企業可以「設計規則」,讓自利行為收斂到政策目標。

🎯 總結

👉 賽局理論不是停在課本,而是被當成政策與市場設計的武器

  • 國家:國防、貿易、氣候、疫苗。
  • 企業:廣告拍賣、價格戰、AI 汽車。
  • 最大厲害之處:它已經從「解釋現象」進化成「創造制度」。


🎲 賽局計算題


題目 1:Nash 均衡計算

考慮兩家廠商 A、B 在同質產品市場的 價格競爭 (Bertrand competition)


需求函數:


Q=100−P

邊際成本:

  • A 的成本 = 20
  • B 的成本 = 40

問題:

  1. 寫出兩家廠商的利潤函數。
  2. 求 Nash 均衡價格與數量。
  3. 說明為什麼低成本廠商在均衡中會「吃掉市場」。

題目 2:混合策略均衡

有兩個玩家 (Row, Column),其 payoff 矩陣如下:

raw-image


問題:

  1. 檢查是否有純策略 Nash 均衡。
  2. 若無,求混合策略 Nash 均衡。
    • 設 Row 玩 R1 機率 = p,Column 玩 C1 機率 = q。
    • 解出 (p, q)。

題目 3:重複賽局的觸發策略

兩人囚徒困境 payoff:

  • (合作, 合作) = (3, 3)
  • (背叛, 合作) = (5, 0)
  • (合作, 背叛) = (0, 5)
  • (背叛, 背叛) = (1, 1)

假設遊戲無限期重複,折現率為 δ (0 < δ < 1)。

問題:

  1. 在「永遠合作直到有人背叛,之後永遠背叛」的觸發策略下,合作能否維持?
  2. 推導維持合作所需的 δ 的範圍。

題目 4:Bayesian 賽局 (訊號博弈)

有一個二手車賣方 (類型:好車機率 0.5,壞車機率 0.5),買方不知道車況。

  • 好車價值 = 100
  • 壞車價值 = 40
  • 買方出價 P,只要 ≥ 車的價值,賣方就會賣。

問題:

  1. 分析在對稱資訊(買方知道車況)下的均衡價格。
  2. 在不對稱資訊下,買方的合理出價是多少?
  3. 說明這與「檸檬市場 (Akerlof, 1970)」的關係。

🎯 設計特色

  • 題目 1:經典研究所微觀賽局應用(Bertrand vs 成本差異)。
  • 題目 2:考混合策略計算,必考基本功。
  • 題目 3:考「折現因子 δ」計算,研究所喜歡出。
  • 題目 4:Bayesian + 資訊不對稱,連結 Akerlof 檸檬市場。

🎲 賽局理論在 AI × FinTech 的新高度

1️⃣ 傳統課本 vs 新高度

  • 課本版:囚徒困境、拍賣理論、價格競爭。
  • 新高度:不只是「解釋」市場,而是 用賽局設計市場規則,甚至透過 AI 即時更新均衡。

2️⃣ 具體突破

🔹 演算法賽局 (Algorithmic Game Theory)

  • 舊:Nash 均衡存在,但計算難。
  • 新:AI 用近似演算法找「可計算 Nash」(ε-Nash),讓理論能落地。
  • 應用:HFT(高頻交易)、自動做市商 (AMM, Uniswap)。

🔹 動態博弈 + 強化學習

  • 舊:重複賽局要手工假設 δ 折現。
  • 新:AI 自己跑 強化學習 (RL),演化出策略 → 不只求一個均衡,而是學到「如何隨環境自我調整」。
  • 應用:AI 對 AI 的競標廣告出價。

🔹 機制設計 + 區塊鏈

  • 舊:拍賣機制 (e.g., Vickrey auction)。
  • 新:機制設計 (Mechanism Design) 被直接嵌進區塊鏈:
    • PoS、PoW 共識機制本質上就是設計一個「誠實行為是均衡」的遊戲。
    • DeFi 的流動性挖礦、治理代幣,都是「用 payoff 函數設計行為」。

🔹 不完全資訊 + 金融欺詐檢測

  • 舊:Akerlof 的「檸檬市場」。
  • 新:用 Bayesian 賽局 + 統計檢定(Poisson process、χ² 檢定)來找可疑交易 → 直接嵌進 AML 系統。
  • AI 甚至會扮演「監管對手」,模擬洗錢者行為,訓練銀行系統更強韌。

3️⃣ 理論上的新高度

  1. 從存在性 → 可計算性
    • Nash 均衡過去「存在但難算」。
    • 現在有 Polynomial-time Approximation (ε-Nash),實務上可用。
  2. 從靜態 → 線上動態
    • 課本:一次性博弈。
    • 現在:AI 在動態環境中即時調整策略,變成「線上演化賽局」。
  3. 從效率 → 公平 + 穩定性
    • 新研究不只看總剩餘,而是「如何設計機制避免系統崩盤」。
    • 例:防止 HFT 觸發閃電崩盤,就是一種「韌性機制設計」。

🎯 總結

👉 在 AI 與金融科技領域,賽局理論的「新高度」主要體現在:

  • 能算(近似解、演算法)、
  • 能動(AI 自學策略)、
  • 能設計(制度內建 payoff,避免作弊)、
  • 能防禦(把不完全資訊+監管賽局化)。

所以它已經不是「課本上的數學遊戲」,而是 制度工程 + AI 算法的基礎框架


[銀行小說]懸疑·諜戰·職場《裂縫協議》 Crack Protocol,第一章〈順手的備註〉 (chatgp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2會員
151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零和、正和與負和遊戲的概念,並以投資市場為例來解析這些遊戲如何影響投資者的財務決策。文章透過簡單的比喻和實際案例,說明瞭在不同類型的遊戲中,參與者的輸贏情況,並闡述了投資與投機之間的本質差異,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這些金融概念。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零和、正和與負和遊戲的概念,並以投資市場為例來解析這些遊戲如何影響投資者的財務決策。文章透過簡單的比喻和實際案例,說明瞭在不同類型的遊戲中,參與者的輸贏情況,並闡述了投資與投機之間的本質差異,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這些金融概念。
Thumbnail
急漲急跌走勢在【頂尖操盤手的養成計畫】一書中被歸類為「價格不平衡區域」,短期內該區域的價格成交量極少,且價格變動迅速。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介紹處此種價格不平衡的區域在轉折時的策略運用。
Thumbnail
急漲急跌走勢在【頂尖操盤手的養成計畫】一書中被歸類為「價格不平衡區域」,短期內該區域的價格成交量極少,且價格變動迅速。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介紹處此種價格不平衡的區域在轉折時的策略運用。
Thumbnail
損益估值模型固然能幫助理解框架構成後的每日盈虧變化,但無法真正為策略定性定量,機動的策略調整更是讓策略產生了無窮的潛力。 同學們可以這樣理解...【策略是有生命的】。
Thumbnail
損益估值模型固然能幫助理解框架構成後的每日盈虧變化,但無法真正為策略定性定量,機動的策略調整更是讓策略產生了無窮的潛力。 同學們可以這樣理解...【策略是有生命的】。
Thumbnail
交易的彈性是隨著不同階段而進階 1.嬰兒期>這階段任何策略的彈性都很低,算本益比合理價跟偏高價就是進場跟出場策略 日線 周線 月線任何停利跟停損或是進場跟出場策略都是照紀律,而從中學習到自己適合的交易量化軌跡 因為彈性越大情緒波動就越大,而這階段投資人大多都是股齡3年內,只要不小心遇到意料
Thumbnail
交易的彈性是隨著不同階段而進階 1.嬰兒期>這階段任何策略的彈性都很低,算本益比合理價跟偏高價就是進場跟出場策略 日線 周線 月線任何停利跟停損或是進場跟出場策略都是照紀律,而從中學習到自己適合的交易量化軌跡 因為彈性越大情緒波動就越大,而這階段投資人大多都是股齡3年內,只要不小心遇到意料
Thumbnail
經濟學>是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 數學>是讓複雜的事情變簡單 心理學>是讓可能的事情變不可能,讓不可能的事情變可能 金融市場就是有這三項遊戲程式的設計 只要被搞混了其中一項,就容易被市場騙 人性都是從單純變複雜,每個有錢有權的人都知道 "要讓一個人把銀行的錢都拿出來就是讓他看到很多資訊"
Thumbnail
經濟學>是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 數學>是讓複雜的事情變簡單 心理學>是讓可能的事情變不可能,讓不可能的事情變可能 金融市場就是有這三項遊戲程式的設計 只要被搞混了其中一項,就容易被市場騙 人性都是從單純變複雜,每個有錢有權的人都知道 "要讓一個人把銀行的錢都拿出來就是讓他看到很多資訊"
Thumbnail
金融市場以投機性題材的順序是 1.股價創造消息,消息帶動人氣 懂得這個順序的操盤手,就不會陷入重複的人性循環 從30年前到現在的上市上櫃公司都是持續增加,所以題材都只會更多元化,消息更是十面埋伏各種劇情 2.股價漲來自題材,跌於事實 沒題材就算低本益比都沒有用,因為市場跟技術面只能靠鈔
Thumbnail
金融市場以投機性題材的順序是 1.股價創造消息,消息帶動人氣 懂得這個順序的操盤手,就不會陷入重複的人性循環 從30年前到現在的上市上櫃公司都是持續增加,所以題材都只會更多元化,消息更是十面埋伏各種劇情 2.股價漲來自題材,跌於事實 沒題材就算低本益比都沒有用,因為市場跟技術面只能靠鈔
Thumbnail
這個世界太複雜,不會任憑你採取百分之百的行動,就可以決定百分之百的結果;它們都由同一件事驅動:這是一場七十億名玩家與數不清的行動組成的賽局,你只是其中的一環。不受你行動所產生的意外衝擊,可能遠高於你謹慎行動所產生的結果。
Thumbnail
這個世界太複雜,不會任憑你採取百分之百的行動,就可以決定百分之百的結果;它們都由同一件事驅動:這是一場七十億名玩家與數不清的行動組成的賽局,你只是其中的一環。不受你行動所產生的意外衝擊,可能遠高於你謹慎行動所產生的結果。
Thumbnail
自由市場實際上是一個追逐利潤和迴避虧損的體系,對經濟效率而言,虧損的訊息與利潤一樣重要,它告訴生產者該停止生產什麼產品,由於生產決策由價格引導,因此社會對稀有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最簡單、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們喜歡在價格低時多買一點,價格高時少買一點;同樣的,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人,喜歡在價格高時多
Thumbnail
自由市場實際上是一個追逐利潤和迴避虧損的體系,對經濟效率而言,虧損的訊息與利潤一樣重要,它告訴生產者該停止生產什麼產品,由於生產決策由價格引導,因此社會對稀有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最簡單、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們喜歡在價格低時多買一點,價格高時少買一點;同樣的,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人,喜歡在價格高時多
Thumbnail
大家最常聽到供需由市場來決定,但是常常商業上卻不是這樣。 供需理論裡面:最重要就是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係。 在經濟學模型中用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Equilibrium]。 這個曲線模型的因果關係為價格(Price)是因、數量(Quantity)是果。
Thumbnail
大家最常聽到供需由市場來決定,但是常常商業上卻不是這樣。 供需理論裡面:最重要就是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係。 在經濟學模型中用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Equilibrium]。 這個曲線模型的因果關係為價格(Price)是因、數量(Quantity)是果。
Thumbnail
數學家跟經濟學家99%都無法靠投資致富 公式都是理性的,市場是非理性並且還有隨機性 跟算21點的撲克牌是不一樣的市場 賭場的牌局沒有人性的隨機性,只有數字規律機率性 需要量化的統計學不是只有數字還要有人性情緒的量化 這就是我喜歡交易的地方,因為隨時都有挑戰不會一成不
Thumbnail
數學家跟經濟學家99%都無法靠投資致富 公式都是理性的,市場是非理性並且還有隨機性 跟算21點的撲克牌是不一樣的市場 賭場的牌局沒有人性的隨機性,只有數字規律機率性 需要量化的統計學不是只有數字還要有人性情緒的量化 這就是我喜歡交易的地方,因為隨時都有挑戰不會一成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